养老问题需要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解决
更新时间:2017-08-28 10:29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给养老制度带来的冲击十分严重,为了解决养老问题社会各界都在讨论研究,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赡养老人不应该只是政府部门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对自己家庭中的老人也需要履行自己的责任。
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这意味着,养老已经不只是一个话题,而是迫在眉睫摆在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有媒体解读,中国式养老的困局,主要集中在“人多钱紧资源少”,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切中了目前养老问题的实质所在。昨天有报道称,进北京最火的养老院,竟要排队100年。这当然只是个新闻噱头,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养老市场的镜像,养老现实的沉重,养老资源的匮乏。
养老是一个笼统的群体性话题,因为任何人都无法拒绝“银发时代”的来临。同时又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个体话题,因为每个地区、每个家庭、甚至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对于养老的期望、需求和体验也各不相同。真所谓,垂垂老矣,冷暖自知。
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及大规模市场条件下的人口流动,中国的“失独家庭”、“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增加迅猛,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的空巢老人数量2013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
尽管围绕养老的各种方式也在不断探讨,但总体上并没有摆脱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基本形式。换句话说,目前的养老模式基本上仍然是国家责任和家庭义务,虽有市场化的养老的各种探索,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切割这两种关系。
国家养老的难题,正如媒体所报道的人多、钱紧、资源少。解决这一问题绝非易事,养老改革方案显然不只是“救命钱怎么使用”、“实行养老金双轨制”那么简单,而是牵涉到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包括医疗制度的改革、保险制度改革、养老模式的市场化改革等等。目前这一改革方案仍“待字闺中”,人们期望尽早出台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与民意同频共振,最终求得最大公约数。
家庭养老也有自己的苦衷,目前中国主要的家庭养老模式为“4-2-1”,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8个老人的责任时,孩子们无论在精力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极有可能面临“不可承受之重”。这些曾经被称为“在糖水中长大”的一代,感叹“我们曾近是最幸福的孩子,但也将是最受苦的大人”,如今他们已经长大成人,然有的不仅无法养老,甚至无奈啃老,让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变成了“养老防儿”,家庭养老功能变得弱化。
司汤达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无论如何,我以为养老问题永远无法摆脱社会之责,更无法割断人伦之义,并且两者应该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形成互补:当社会养老薄弱时,家庭养老应该最大限度承担责任,当家庭养老面临困境时,国家和社会应该及时出面济困解危。这既是国家“民本”思维的体现,也是社会的“人本”思维的体现。
中国从来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养老也从来都跟孝道紧密相连,孔子就说过: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更有“家贫出孝子”的古训。养老和尽孝,是人的一种基本品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跟物质条件有关系,但不是必要条件,不止于孝,更在于心。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就是增加整个家庭和社会的幸福指数。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语境下,对于个体的社会或家庭成员而言,与其批判养老制度的种种不是,苛责社会养老的种种弊端,等待社会养老改革带来美好福利,不如从自己的父母亲人开始,尽好自己的孝道,最大限度地履行好家庭养老的义务。
慧择提示:我们在要求政府部门建设养老制度的同时,对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应该尽孝,让老人不仅在物质上可以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安慰。这也是老人们更希望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