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如何让发展与环保同存
更新时间:2017-08-27 18:07
【摘要】钢铁业最近问题好像非常多,不仅要面临亏损的局面还得要解决环保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钢铁业为何还要参与到节能环保的上面去呢?
今年以来,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钢铁第一大省河北一直是国家环保部门重点督察的区域。媒体人近日调研时了解到,钢铁业遭受双重挤压:一边是“微利”和“亏损”,一边则是更加令人头疼的“高污染”。在缺钱的情况下如何消除“十面霾伏”,成为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环保投入动力不足
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在环境保护部近日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今年冬季的来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重污染天气的可能性日益加大。随着9月12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公布,钢铁行业成为环保发力的重点行业之一。
今年以来,全国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每月都占5至7个,大气环境形势极其严峻。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测算,钢铁企业综合能源消耗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费量的近50%,是名副其实的耗煤、排放大户。
众所周知,节能减排、环保达标,需要支付一定运营成本。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等多位权威人士认为,钢铁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企业成本压力巨大。钱更加紧了,企业环保投入动力不足。
河北省政府有关部门近日到邯郸、唐山等地调查了解到,一些钢铁企业效益低下,不停产只是为了留住市场,减少设备折旧、人工和财务费用损失。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河北省钢铁企业吨钢利润仅85元,若启用环保设备,每生产一吨钢需要增加100元以上环保设施运行成本;而不启用环保设备,一个中等规模的钢铁企业每年可减少上千万元的成本。
一家钢铁企业负责人向媒体人反映,环保运营成本高,企业不作为很划算。如果被发现,最高也不过罚款几十万元,即便每个月都受处罚也很划算。因此,部分钢铁企业环保设施能不上就不上,能不运行就不运行,最大限度降低环保成本。
将监管重点由“重装备”转变为“重效果”
国家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在3月份曾通报,河北省60%的钢铁企业运行存在环保问题,70%的除尘设施运行不正常,80%的生产废水违规排放;除了民营钢铁企业,部分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也牵涉其中。
采访中,一些钢铁企业负责人说,当前环保部门监管重点是企业是否安装了环保装备及监控设备,甚至细化到某种品牌或型号上;而日常监控主要依靠不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对环保效果重视程度不够。比如,环保部门要求钢铁企业统一安装某种防尘网,这种防尘网外形酷似网球场外围拦网,耗资近2亿元。而要达到同样没有扬尘的效果,也可以用低成本的喷灌洒水,这样企业就可以把资金用在更有效益的地方。
“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要扭转钢铁环保工作不利的局面,必须尊重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方法,理顺利益机制,让环保变得有利可图。”河北宝丰钢铁公司负责人刘秋彤说。
不少钢铁企业负责人认为,应从生产、消费两个环节落实环保标准。一是环保部门将监管重点由“重装备”转变为“重效果”,在限定标准的前提下,允许企业自主选择环保达标方式;二是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侧重选择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钢材产品和服务,要明文规定重点工程只能使用环保达标钢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倒逼钢铁企业规范发展。
提高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
河北钢铁集团总经理、唐钢公司董事长于勇对钢铁业环境问题有着自己的另外一番理解。他对媒体人说,智慧地看环保问题,实质是资源和能源利用问题。污染从根本上讲是对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粉尘是什么?粉尘在钢铁行业更多的就是含铁料,我们看上去是污染,其实确切地讲是能源和资源。
唐钢本身也曾经是一个濒临搬出唐山市区的污染企业。于勇说,如果企业不脱胎换骨,难道搬到海边就可以污染了吗?他们在业内率先推行能源成本管理和二次能源的高效综合利用,颠覆过去以高成本支撑高产量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提升成本控制力同时提高企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2012年,唐钢实现吨钢降本增效400元,挖潜增效50.6亿元,今年计划再挖潜增效58亿元。
鸡蛋从外部打破,只是食物;而从内部打破,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如今的唐钢,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最清洁的钢铁企业”,从一个传统老国企状态的钢厂转变为一个“厂在林中、林在厂中”的大花园式厂区。被业内公认为是成功解决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典型范例。
一些钢铁企业负责人说,钢铁行业经历近10年的快速发展,好的市场形势屏蔽了许多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以高成本支撑高产量、高盈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是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的时候了。 .
慧择提示:钢铁业众所周知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若想解决这种问题,还需相关企业根据自身企业优势,在开展生产的同时也别忘记提高资源利用,杜绝资源浪费和环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