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天津首创“四大统保”的一揽子“大农险”模式

更新时间:2017-08-26 19:59
  【摘要】为更好的落实农业保险相关政策,近期,天津市全国首创“四大统保”的一揽子“大农险”模式,由政府独立承担转变为市场为主运作;由灾后被动救济转变为事前主动建立风险保障体系;由政府灾后独家买单转变为政府、农民、保险企业风险共担,天津的探索给广大农户谋取了更多的福利。

  “上了农险,心里有根了,有多少钱都敢往里投入啦!”冯桂婷高门大嗓地对说。冯桂婷是宁河玉祥牧业有限公司的带头人之一。自从2007年本市开展政策性农险试点以来,她年年给自己的猪、牛上保险。眼下,玉祥牧业的1200头能繁母猪、3000头育肥猪、95头奶牛个个都有“保险罩”。

  “再也不用害怕2006年那样的灾难了!”冯桂婷感叹。那年12月,一种烈性传染病——蓝耳病在牲畜中流行,眼睁睁看着400多头能繁母猪几天之内全断了气,她却束手无策,只剩下抹眼泪的份儿。“我们当时都想散伙不干了!”转年乡里一说种、养两业都可以上保险了,他们毫不迟疑地把所养猪牛一头不落地全给上了险。冯桂婷掰着手指头说,1头能繁母猪保费60元,我们农户只掏12元,其余80%国家帮出,“这是实打实的惠民啊。1头能繁母猪的保额是1000元,相当于它整个养殖成本的三分之一。倘若再遇不测,有了这笔赔付,最基本的养殖成本能回来,也就有了喘息的机会。”

  本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小农村”。一直以来,“保险公司赔不起,农民保不起”的两难境地始终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仅以本市为例,据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统计,该公司从1984年开办农险业务到1995年,赔付率平均高达135.7%,几乎连年亏损,“大干大赔、小干小赔、不干不赔”。他们分析,靠天吃饭的农民收入本来就不高,金融意识相对淡薄,不少农民心存侥幸,平时不愿参保,遭灾只等政府救济。由于没有保险兜底儿,农民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事儿屡见不鲜。

  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战略,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基地。破解农险难题,为全国农村尤其是具有“大城市小农村”特征的广大农村保险趟出一条新路,成为天津金融改革创新的发力点之一。

  2007年春,本市开始探讨将涉及“三农”的带有“普遍性、基础性、政策性”的保险进行合理组合的可行性。经过市农委、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和天津保监局深入调研,决定依托国有大型商业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并最终形成了“四大统保”工程——即把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和农民家庭财产、农民房屋保险共四类保险全部纳入政策性农险范围,以实现“三农”风险全覆盖,这就是被金融界津津乐道的政策性农险的天津模式。“政府补得起、农民拿得起、公司担得起、惠及天津最广大的农民”,是这一模式的出发点。

  2007年8月,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正式启动。

  在政策性农险的天津模式中,保费按照“市、区县财政补助,农民适当承担”的原则分配比例。其中,种养两业的保费,市、区县财政共同承担80%,农民自掏20%;农房、农财保险,则为市财政承担30%,农民自掏70%。各涉农区县可结合自身情况适当做些调整。 
 
  慧择提示:综上所述,天津市全国首创“四大统保”的一揽子“大农险”模式,体现了该市相关部门在推行农业保险相关政策过程中工作思路上的创新,提高了广大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