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保险业迎来大资管 私募业务先行

更新时间:2017-08-27 03:07
  【摘要】进入2013年,保险业可能要面临一次“大换血”的过程。2月17日,中国保监会启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即放开了私募产品的发行;一天后,中国证监会发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适当降低了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三类机构直接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门槛。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开放速度比我们预期的快,且这一段时期的资金运用新政也都是紧锣密鼓。这两项业务领域的放开都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最为期盼的。不过,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人才储备、后台系统建设等方面都还未做好充分准备。”

  私募业务先行
  其实,保监会《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的落款时间是2月4日,也就是说,在春节假期前,各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收到了这条消息。
  目前,人保资产、泰康资产、太平资产3家公司申请发行的5只股票、债券、基金型产品,已按要求获得保监会备案。
  一位保险资产管理从业者指出,目前,各公司更多选择的路径应该还是先从做私募产品入手,之后再过渡到大家更乐意去做的公募业务上。
  “我们更倾向于私募,因为公募有一个时间的限制,即要有3年的资产管理经验。现在我们也在跟证监会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因为成立时间不长,但却是从寿险公司的投资部脱离出来的,按道理讲,以往的资产管理经验应该计算在内。如果沟通不下来,那我们就只能先做私募了。”上述业内人士介绍。
  实际上,从2011年开始,一些中小规模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陆续获得保监会批准筹建,目前已开业和正在筹建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经达到17家。其中,一些公司2012年才正式成立,“时间要求”成为其开展公募业务的一个小门槛。对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申请开展公募业务,证监会的要求是管理资产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最近一个季度末净资产不低于5亿元。
  上海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已经成立的1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本上都符合这一硬指标,关键的问题在于“软条件”。他进一步指出,“政策刚刚放开,各家公司都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和解读,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后台系统进行调整,从而符合监管要求。”
  上述业内人士则指出:“新业务的市场前景很大,但在投资能力上跟外部还是有差距,因此,人才储备是要紧的事情,挖人是必然,要先建立团队,同时,对系统的要求更高,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系统还达不到基金公司的水平。因而,改善现状的成本很高,这也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事此项业务的风险所在。”

  增量难判断
  上述两项新业务的放开,在未来一年将给行业资产带来怎样的变化?受访者均表示很难估量。
  “在公募方面,我想增量不会很明显,因为基金行业本身的发行都不是很好。另外,在今年6月正式启动时,能立即做起来的可能也就2-3家。”业内人士举例说:“养一个公募团队,每年需要7000万-8000万元,如果是从母公司那里拿大量的管理费,来补贴公募的团队,你觉得股东会愿意吗,也许从战略的角度是愿意的,大公司不缺这点钱,但是小公司会算这笔账。”
  该人士分析说,在70多家基金公司中,后30多家基本不赚钱,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新进者,初期能否盈利也不好说。但是有一点,以往比较大的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其每年的管理费收入都很高,可用来弥补。此外,也可能通过发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赚到的钱去贴公募,通过公募来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单从私募看,增量肯定有,但没法计算,因尚不知各家公司会采取何种形式去开展这类业务,是通道业务、主动式还是被动式,最终是由策略决定增量。“如果是纯做被动式通道的话,几千亿还是有的。比如3000亿,应该没什么难度。”分析人士告诉我们。

  慧择提示
:保险业迎来大资管,看来,各大保险公司的人才储备和硬件更新也亟待完善了。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旦公募开放,且各家资产管理公司都做起来,可能对基金行业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