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大病医改后 重疾险还有必要购买吗

更新时间:2017-08-27 13:17
  【摘要】自2012年8月六部委出台大病医改政策以来,社会上讨论不断。相对于原来的医保政策,大病医保针对大病的报销比例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大多数为大病烦恼的个人和家庭负担大大减轻。继9月19日中国保监会召开城乡居民大病医保工作会后,中国保监会于近日拟定了大病医保示范产品和实施细则,并下发各相关部门、各险企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大病医保新政将逐渐落地。
  那么,是不是医保可以报销大病费用,老百姓就不必投保商业重疾险呢?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保险专家。
  大病费用保障缺口大
  近年来,重大疾病治疗费用逐年攀升,医疗支出水涨船高,成为老百姓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重大疾病医疗支出已超过10万元,恶性肿瘤平均治疗费用达到15万元。而且,重大疾病除了直接的治疗费用外,还会引发看护费、营养费、恢复费用、后续治疗费用等巨额开支,以及长时期的收入损失。一旦家庭成员罹患重大疾病,就将给家庭经济带来巨大的财务危机,使家庭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中宏保险精英部理财顾问赵先生告诉记者,我国现行社保医疗是“保而不包”的,并不能满足重大疾病治疗费用开支。即便即将推广的大病医保,也只是对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的部分进行二次报销,仍然有报销比例的限制,况且一些自费药、检查和材料费,以及后续的护理费、营养费、误工费等,不能在社保体系内得到赔付。
  保网的专家也指出,重疾发病率较高,人生一世罹患重疾比例达72.18%。而在肿瘤专科医院,自费药的比例甚至高达90%。因此,大病费用保障缺口较大。
  北京某医院医师对记者表示,根据临床观察,经过治疗后的癌症患者,病情复发和转移通常发生在5年之内。如果癌症患者经过治疗能够生存5年以上,即可认为已经达到“根治”。因此,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患者都无法正常工作,其间收入的减少和术后调养费用的增加,都将给家庭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的负担。
  商业重疾险不可或缺
  一些商业重疾险的投保人在听到国家出台大病医保新政时,认为自己花费在商业重疾险上的钱相当于浪费了。新华人寿保险专家王英生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无论是对于仅拥有社保的投保人来说,还是对于拥有社保和商业重疾险双重保障的投保人来说,国家此次出台的大病保险方面的新政策,都只是一种补充保障。无论是处于何种情况,商业重疾险都是必要而充足的保障,而非画蛇添足。
  王英生说,社保是报销型保险,这就意味着,投保人出险后,不会立即得到赔付,巨额的医疗费用要先由自己承担。并且,最后得到社保的给付也并非是全额买单。与之不同,商业重疾险的给付方式是一次性全额给付,投保人一经确诊为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重大疾病,无论投保人医疗费用的花销是多少,保险公司都按照保额一次性支付,确保投保人不会陷入无钱看病的窘境。
  赵先生则表示,此次大病医保新政并没有涵盖城镇职工在内,因此,上班族人群还需要另购买一份商业重疾险来为日后的重疾埋单。
  商业重疾险新品扎堆记者了解到,9月初以来,保险公司已经推出或者计划推出的商业重疾险新品,数量达十多种。
  中德安联8月底就紧随医保政策的更改,启动“健康全计划”,着重健康险产品体系的建设,推出“安康福瑞综合保障计划”这款健康险新产品。信诚人寿的“悦·享综合健康保障计划”选择在9月初上市,通过重大疾病保险金、身故保险金、癌症特别关爱金、老年护理保险金、老年住院津贴等8个保险产品,衔接社保大病保险。光大永明人寿9月17日在经纪代理渠道推出一款名为“富贵延年”的终身保障计划,附加综合疾病保险。这款创新型专属产品,涵盖10种轻症大病保障、40种重疾保障、老年长期护理、身故及高残保障。民生保险随后推出“如意鸿康终身重大疾病保险”,涵盖了40种重疾,10种轻症。
  消费者要按需选择据了解,与社保相比,商业重疾险的投保方式显得更为灵活。从保额、保费的角度来说,客户可以根据经济条件按需选择。
  赵先生建议,鉴于人均重大疾病医疗支出已超过10万元,所以重大疾病保险的保额至少在10万以上,建议20万元以上为好。另外,由于年龄越大发生重大疾病的风险越高,因此最好购买保障终身的重疾险,不仅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且可以确保赔付。
  “重疾险实际上越年轻买越便宜。”中荷人寿保险专家表示,“在年轻时购买,保障时间对应越长,价格越便宜。”记者咨询后发现,以某款保障型重疾险为例,25岁女性购买20万元保额,年缴费6400元,缴费20年,若35岁女性购买同样保额的产品,需年缴费7000元。
  慧择提示:即使有了大病医保的存在买一份商业重疾险还是很有必要,医保所保障的只是基本,商业重疾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医保起到补充作用。买一份商业重疾险,等于给自己上了双重保障。在此提醒消费者选购重疾险时,应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保障范围,并不是合同约定的疾病种类越多越好,而是要看保障范围内是否包括比较常见或容易发生的疾病;二是观察期,这个时间段越短越好;三是产品的附加功能,如是否分红;四是认真阅读保险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