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平安健康险与外方合资

更新时间:2017-08-28 04:06
  【摘要】保险公司的合资势头最近正猛。7月26日,平安健康一人士透露,外方股东Discovery派驻平安健康的原总经理约翰已决定离开,空缺由另一外方高管、原产品总监盛安久接任,原来负责运营的Murray 则转为顾问的虚职。
  在2010年引进南非健康险巨头Discovery后,尽管历经两年磨合,但中外股东分歧仍然难以平和。
  “成立7年仍未扭亏,外方股东可能渐没信心。”上述平安人士称,“一来对中国本土健康险市场的理念有分歧,技术无法落地,英雄无用武之地,其次对合作利益分成有争议,但外方所持平安健康股份并未售出。”
  平安健康险相关负责人对本报回应称:“股东双方对平安健康险的管理团队及未来经营发展前景保持信心,平安健康险公司的发展战略保持不变。”
  但在上述平安人士看来,此举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外方高管席位更少了,分管范围变小,天平在变化,重心在转移。”
  二度试婚失败
  “利益分成并不是主要矛盾,关键是理念不合。”平安健康人士表示。
  该人士介绍,南非以私立的医疗机构为主体,没有社保,以商业保险为主,在医疗机构面前保险公司有话语权,联网结算,但中国这些条件都没有。目前双方都未把盈利作为考虑重点,关键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体制和模式都不一样,在国内健康管理理念尚待培育、赔付率居高不下、居民保险消费观念尚待成熟时,Discovery要借助平安集团广阔的分销网络和庞大的客户资源,把其产品、系统和服务移植到进入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前述人士表示,磨合两年直到如今,被视为双方合作最大创新的产品Vitality健康管理计划仍未实际推出。。
  今年5月,平安健康为Vitality造势时,约翰还以总经理身份出席新闻发布会。平安健康董事长陆敏在发布会上表示,Vitality主要来自Discovery的经验,未来还会引进外方多项知识产权,以及其风险管理体系和专业技能,很多健康险产品会陆续落地。
  双方均在为融合努力。去年5月,不谙中文的盛安久对本报坦承,面临语言、文化方面的挑战和融合问题,有时需要“确保双方对于决策的理解 ”。他发现中国人不太愿买保障高的健康险,更青睐保本的储蓄型保险,他希望能开发出更多中国人愿意购买的健康险。
  这已是平安健康二度请来洋大夫了。上述人士介绍,“德国巨头DKV跟人保健康的合作是二婚,他们最早是跟平安合作的。早在1998年DKV派了几位专家进驻平安人寿(微博)健康保险部共同开发产品,参与利益分成,后因理念不同等多种原因中止合作。”此平安人寿健康保险部就是后来平安健康的前身。
  7年未扭亏
  背靠平安集团大树,又有外资大佬助阵,平安健康成立7年仍未扭亏。年报显示,平安健康去年全年录得保费1.3亿元,净亏损0.53亿元,成为平安综合金融版图上的短板。
  横向比较平安健康也远落后于人保健康。今年1-6月,人保健康保费收入53亿元,平安健康收入1.19亿,昆仑健康约1亿,和谐健康约0.62亿。
  在成立的头两年平安健康保费收入均为零,2007年保费只有276.63万元。处境艰难之际,借助“外脑”被看作发力的新契机。
  2010年, Discovery购买平安健康20%股份,平安健康成为平安旗下唯一合资保险公司。Discovery派5人高管团队到平安健康,参与运营、精算等管理,Discovery时任首席运营官约翰出任平安健康总经理。
  今年5月,陆敏表示“联姻”意在长远,双方对未来的经营思路和产品定位都达成共识。
  当问及平安健康如何避免合资病时,陆敏表示,“首先,我们花了一年时间进行非常细致的谈判,保证未来合作的顺利。其次我们在融合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比如我们班子成员基本上都会讲英文,外籍高管都在学习中文,并为外籍高管配备多位同传翻译。产品开发方面,也要考虑怎么适合本地市场又借鉴国外经验。 ”
  但是,仅仅学会对方的语言并不能保证能理解对方的理念。
  慧择提示:平安健康险染上了合资病,不过合资还是有好处的。“联姻”意在长远,双方对未来的经营思路和产品定位都达成共识。在产品开发方面,也要考虑怎么适合本地市场又借鉴国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