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当下寿险“稳增长”形势严峻

更新时间:2012-07-20 17:02
  【摘要】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下调,目的是稳定经济增长。这一方面说明“稳增长”的形势严峻,同时也说明“稳增长”对于目前我国形势的重要性。当下的寿险业也面临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持续较长时间,将会引发系列问题,对行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今年的寿险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低速甚至负增长的风险加大。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下行风险加大;同时,销售误导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行业诚信基础,影响客户投保信心;另外,越发严格的监管趋势也增大了保费获得的成本。
  寿险业低速增长或负增长将带来一系列的风险,主要在于:个别资本实力有限的保险公司可能无法承受亏损期延长,主动或被动退出;销售误导引发集中退保问题造成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严重的可能爆发群体性事件;不排除个别公司迫于经营压力,继续违规扩大业务,造成风险蓄积。
  同时,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寿险业低速或负增长会削弱商业保险在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另外,目前中国保险业在金融体系中地位还不高,需要不断发展才能在我国金融体系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低速或负增长会延缓甚至降低保险业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寿险业存在增量依赖
  无论是从寿险业长远发展还是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全局来看,保持寿险业稳定增长都是重要的和必须的,即寿险业目前的状态存在增量依赖。
  从业内看,目前中小型保险公司绝大多数未进入盈利期,从寿险公司经营规律看,必须保持增量发展,才有可能进入盈利期;营销员收入的相对稳定是保持营销队伍稳定的关键,除少数资深业务人员有稳定的续期收入外,大多数营销员需要从增员、增业务来获取收入,否则会造成营销队伍不稳定或大量流失,动摇行业发展基础。
  而从宏观的角度,寿险业也对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负有责任,过往寿险业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对国家GDP起到了正向拉动作用,在今年GDP稳增长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寿险业也需继续做出增量贡献。同时,寿险业吸纳大量就业,从社会和谐稳定角度出发,需要寿险业有稳定的增量。
  寿险业结构转型需要在保持适当的增量的前提下逐渐消化既往粗放经营积累的风险,以“时间换空间”。
  行业整顿和发展不矛盾
  半年来中国保险业的实践中,证明项俊波主席在年初全保会上提出的“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增长”的工作思路非常正确。这个思路要求的是打“组合拳”,严厉的行业整顿和促进行业发展并不矛盾,二者不能偏废。
  在我国强势监管的客观情况下,监管部门在促进行业发展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值得全行业期待。
  近日保监会已经下发文件放宽保险资金投资限制,这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是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同时,目前保监会正在加速推进 “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在上海的试点工作,据说方案已经上报财政部,乐观估计今年年底前能够实施。根据监管部门的预测,上海市将因此创造的年保费收入达130亿元,增加上海市寿险规模保费约20%。预计全国推广后创造的总保费收入将达到2200亿元。“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不仅带来保费的增长,也会带动行业结构转型。
  保监会还建议协调国家税务部门降低保险公司和代理人过重的税负,支持营销体制改革。新的营销体制改革涉及到代理人、保险公司、国家的利益再分配,如果只是要求保险公司为改革增加成本,显然是保险公司无法承受的,也是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
  监管还在争取政策积极参与国家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扩宽保险业的发展空间。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关系到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大事,商业保险定位是该体系重要的补充,但一直以来,保险公司都是抱谨慎态度,原因是保险公司没有找到好的合作方式、也很难产生效益。调动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性还需监管部门给予实质性的政策扶植而非仅仅下发一些指导性文件。
  保监会还建议支持保险公司集团化或全产业链发展,增强保险公司抗风险能力。保险公司横向可以向保险或金融集团发展,纵向可以向健康产业链、养老产业链甚至教育产业链延伸发展,通过多维交叉发展,提高综合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慧择提示】除监管层面外,从保险公司层面看,作为经营主体,发展业务、追求利润是其原始动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背景的保险公司选择的发展策略是不同的,但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在目前行业发展的困难时期,各家公司都在殚精竭虑寻求突破,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不断尝试:积极进行新渠道开拓,寻找新的增长点;积极进行新营销体制改革探索;积极进行产品创新;积极进行服务创新;严格合规经营,彻底转变经营思路和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