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孩子班级参加学校篮球比赛,放学晚了一会。
他们出来时,校门口已经没人了。
女儿不耐烦地说,那是她同桌。
我心里咯噔一下,坏事不会是咱家孩子干的吧?
女儿继续说道,我可没打他。
从她的表情就能看出,她俩至少闹矛盾了。
我急忙上前询问。
对方奶奶激动地说,打了两个大嘴巴子呀,校园霸凌。
女儿气鼓鼓地反驳着,我没打你,不小心的。
小男生默不作声,奶奶开始电话摇人。
我打电话给班主任老师,请她出来协助处理。
如果只是推搡,小孩子之间避免不了的,都能理解。
但如果是扇嘴巴子,那可是完全另一种性质了。
老师出来后的第一句话,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
“你俩打架了吗?不是拉花碰到脸了吗?”
原来篮球比赛时,全班都在场边加油。
彼此间距比较小,女儿挥动拉花时,不小心碰到了对方的脸。
对方告状,女儿道歉。
老师一边陈述,一边和两个孩子确认。
很快,误会就被解除。
回家的路上,我又和女儿聊起了她这个同桌。
女儿骄傲的说,他可羡慕我了。
他每天回家都要写好多作业,根本不能出去玩。
而且他最近生病了,总是吐。
做错题了就吐,老师批评他还吐。
被老师批评了会哭我理解,但会吐我是第一次听说。
于是我昨天又专门去找了老师。
老师隐晦地表示对方孩子压力比较大,最近一直在看心理医生。
每年学校都会有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
年级越高,患病学生比例越高,症状也越严重。
但像二年级就需要看心理医生的,还是比较少见的。
这些孩子起初都只是一些生理症状:
牙疼、腿疼、肚子疼、恶心、呕吐,甚至是发烧。
但带去普通医院做检查,啥毛病没有。
最后大概率是在身体医生或者老师的建议下,才去看心理医生。
比生病更可怕的是,总有家长觉得孩子是装病。
我专门去问了自己做心理咨询的朋友。
他说每年十一左右,都会迎来就诊的高发期。
平均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患有抑郁症。
别看都是家长带孩子来咨询,但他却要花大量时间给家长看病。
只有家长被治好了,孩子才能都是家长带孩子来做咨询。
所以精神科流行一句话“孩子往往是家里病得最轻的那个”
这两年赶上双减,我家附加的培训机构关得差不多了。
昨天我突然发现,以前上英语班的地方,变成了儿童诊所。
主治两种病:
一种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多动症,主要症状为上课听见不认真;
另一种叫学习困难,我也没明白这学习困难到底是治疗啥的。
不知道从这里治愈的孩子,是不是都得考上清北。
否则真对不起家长掏的治疗费。
ps:
北京地区的城乡医保开始交费了。
我家崽子的保费从325涨到了345,涨了20块钱,但还是得缴。
长相安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