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灾难发生时,生活凭什么依旧?
更新时间:2012-06-10 17:38
时间在变
无论2012是否会成为世界末日,2011年都无可避免地承受着动荡的命运。欧洲大陆在这一年更不平静。希腊、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相继出现了债务危机,政治动荡,民怨极大,青年失业率高居不下。欧元区摇摇欲坠,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酝酿着躁动。
正值拼搏时期的青年一代,正在迎来罕见的世界经济危机。他们生在1990年泡沫前的虚假繁荣时代,享受了前人未曾拥有的物质“富裕童年”,然后在浑然不觉中,繁荣的门关上了。他们终于慢慢清醒:这一切不是一时的灾难;青春的他们注定要被时代狠狠地抛弃,不管或泪或笑或怒或怨,他们都将被遗忘。
“失业灾难”降临
台北的阿常,每天躲在星巴克,笑脸相迎地为客人泡制一杯又一杯拿铁,闲暇时读《史蒂夫?乔布斯传》正想好好体悟他人生败部复活的哲学,却仍无可避免地失业了。
希腊的阿莉琦雅典大学毕业6年了,一直找不到工作。卫城的夕阳,地中海的天空,也无法阻挡当地平均失业率高升至16%。自由女神并未如往昔张开双臂拥吻她,美国早已自顾不暇,当地年轻人失业率高达17%,阿莉琦的美国梦幻灭了,她只能偷偷打黑工。
陕西城内打工的老阳领不到工资已3个月了,自从一个他未曾听过的希腊国债公投爆发以来,他的公司生产的零件送到东莞,全被退回,而且倒债。
灾难不断
这个世界灾祸不断,但人们的关注度和记忆力却往往是短暂的,当一个灾难出现在报章头版,渐渐地退到内页,最终销声匿迹,人们也就乐得跟随大潮转移话题,追踪新事物去了。其实,我们周边不是随手捡来都有灾难之地吗?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旱灾、水灾、环境恶化问题,我们有多少动力,去灾难前线探个究竟,去理解到底什么因素让灾难降临?如果不打着赈灾使命的旗号、没有做善事道德优越感的推动,还有多少人会起念到那些没有旅游景点、只有灾难后遗症故事的地方看看去?
你会想去快被沙漠化吞噬的村子,去中越战后留下地雷遍地的村子,去大半人口患上艾滋病的村子吗?要是去了,无需掏腰包买门票,但你将实实在在地消费在当地小馆子里、小超市里、家庭旅馆、黑车师傅身上等,将经济循环散落到老百姓手中;拉动局部地区的内需之余,你还可能更深层次地认识社会现实。
灾难旅行不一定就是猎奇窥探,很多时候灾难发生的背后暗藏着一些普世价值观,能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和周边社会的关系,触动心底深处的情感,迫使人去思考和反省。现今世界各地,有无数将曾经的大灾难化为教育旅游景点的案例,只不过通常我们并没有将这些地方和灾难旅行联系在一块。
结语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该何去何从?年轻人的未来又在哪里?是否真如欧盟主席荣克的担忧之语,“这些人将成为失落的一代,因为全球经济复苏可能需要接近十年;届时,他们已太老,比他们年轻的人将取得新释出的工作。这一代可能成为永久失业的一代!”
想要生活依旧,那如何应对这起灾难呢?此时,保险产品该接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