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名为《90后保险大数据报告》的调研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发现,“90后”平均持有4张保单,并且自主筛选能力强,购买决策比80后平均快3.6天,特别是二、三线区域90后保民增长速度迅猛。这一趋势表明,保险的公众认可度和接纳程度都在提升,保险市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随着经济水平、生活质量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风险保障的需求越发强烈,保险销量一年高过一年。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36581.01亿元,同比增长18.16%。可以看出,保险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的保险深度不容乐观:我国寿险保单持有人占总人口的8%,人均持有保单仅有0.13张,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这样的市场现状,正是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契机。必须看到的是,保险公司的产品供给依旧趋于同质化、单一化,抑制了消费者的投保需求,不利于保险市场发展。
保险公司开发产品的思路趋同,甚至某个产品在市场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涌现出一批跟风者,有着类似名字、条款、费率的保险随之出现。在产品雷同、开发创新能力缺失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竞争的焦点往往在于价格和销售渠道,通过降低保费、扩张销售人员队伍的方式来提升销量。
降低保费对消费者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只着眼在一味地调降保费水平,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保障质量,比如缩小保障范围、严格赔付条件等,伤害的是消费者获得保障的“初心”。不少险企在近两年大力扩张销售人员队伍,加大营销力度。不少车主都有类似的经验,自己的车险即将到期时,每天接到不同保险公司销售的推销电话,不堪其扰。这也是不少人对保险行业印象不好的原因。
可以看出,如果保险公司只通过价格竞争和疯狂推销的方式拓展市场,必然会损害保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并不利于长期发展。保险公司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产品设计能力,加强对消费者保险需求的洞察,设计贴合不同群体的特色保险产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保险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保险公司也开发了应对多种风险的保险产品,甚至有一些很有趣的产品出现:手机碎屏险、吃货险等……既提供保障,也给行业猛刷“存在感”,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获得市场认可。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保险产品的专业性较高,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消费的门槛不仅是保费,更是保险知识水平。仅以重疾险为例,不同产品的保费相差甚远,赔付额、赔付条件等也不尽相同,涵盖的疾病范围也有着诸多区别。一个普通消费者在投保前,如果要对自己购买的产品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不仅需要掌握不少保险知识,甚至需要“恶补”医学知识,但即使经过了一番刻苦钻研,面对厚得像书的保险合同,依然可能忽视某些关键的条款,掉进“坑”里。
保险产品条款的严谨、复杂固然是这个行业专业性的体现,但如何降低消费者在购买前的考察和学习成本,也是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逐渐涌现一批保险经纪公司,它们不开发产品,而是为客户分析投保需求,为其挑选市面上合适的产品,这也不失为提升消费者保险知识水平的一个途径。
当保险产品多元化成为常态,每个消费者都能轻松选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时,保险行业也就真正回归了保障的本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达尔文10号重疾险
抵税利器中荷岁岁享护理险,买前必知的13个问题!
慧择小马老师|1081 浏览
限时放宽!给父母买长相安长期医疗险,免体检和人工核保啦!
慧择小马老师|876 浏览
短短3天,她帮客户要回了漏赔的100万!
慧择小马老师|350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