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中小财险面临转型困难

更新时间:2017-05-11 17:43
  近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保基金”)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就2016年全年行业形势及2017年开门红情况、当前行业风险热点等内容进行研讨,对2017年全年行业风险形势进行研判,与会专家还对人身险公司业务转型过程中现金流风险、财产险公司保证保险风险和中小公司经营困境,以及债市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影响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和讨论,并对行业风险进行预警提示。

  人身险:流动性风险需重点关注
  在行业倡导“保险姓保”的大背景下,2016年下半年起,人身险业的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持续推进,普通寿险和健康险均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万能险业务大幅收缩,行业正逐渐向保障型业务回归。数据显示,2016年,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7442.22亿元,同比增长31.72%;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042.50亿元,同比增长67.71%。2017年一季度,这一态势得以延续,同比增幅分别为37.50%和36.88%,原保费收入达到了11631.45亿元和1599.82亿元。此外,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人身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新增交费的增幅则由2016年的53.86%降至今年一季度的-61.79%,较好反映了转型的效果。
  “偿付能力风险是慢性病,有医治和解决的时间,但现金流风险是急症,会导致突然死亡。”与会专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偿付能力充足,并不代表就不会发生现金流风险。在“保险姓保”的要求下,人身险公司都在积极转型,但由于部分激进公司近年来高度依赖中短存续期业务,短时间内业务结构大幅调整可能加剧现金流风险。
  与会专家认为,部分银保渠道与趸领业务占比高、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高、资产配置激进以及声誉风险高发的公司容易出现现金流风险。
  与会专家提醒,人身险业的现金流风险具有传递性和外溢性。一方面,银保渠道是人身险业保费收入的重要来源渠道,虽然法律未规定代理渠道承担保险的连带责任,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银邮机构承担了隐性担保义务。一旦保险公司不能及时兑付,银邮机构将面临较大冲击。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是债券和股票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一旦保险公司发生现金流风险,可能短期内会抛售债券和股票,影响市场稳定,并由此对其他投资者造成心理冲击,导致市场大幅波动,进而使风险进一步放大和传递。
  数据显示,人身险业现金流整体尚充裕,但压力已开始显现。今年一季度,人身险业经营性现金流出同比增长超5成,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同比大幅减少超4成,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净增加额大幅减少。从公司层面看,今年一季度,超过20家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出,部分公司流出金额超过10亿元,主要是资产驱动负债型公司。
  过去资产驱动负债型公司的业务高度依赖中短存续期业务,一旦新业务出现下滑,依赖新单现金流入补足给付缺口的模式难以为继,同时又面临满期给付与退保的双重压力,若资产端投资期限存在错配情况,则可能面临资产变现需求。对此,与会专家认为,人身险公司业务转型过程中应加大对现金流风险的管理,除去不可控制的外部宏观经济金融状况、货币政策以及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外,人身险公司应更多地关注内在的风险控制,比如应坚持发展长期储蓄与风险保障型业务,控制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业务结构应与资产配置能力相匹配,适当降低银保渠道规模、投资非标产品和不动产的占比。同时要加强战略管理,做好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并时刻关注公司自身声誉风险。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利率现状以及人口结构、社会认知等各方面都有利于人身险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而国家和公众都要求人身险业必须坚持“保险姓保”,因此长期储蓄和风险保障将是主要发展方向。人身险业转型发展是主流趋势,在国家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人身险业必须防范各种风险,特别是现金流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财产险:中小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困境
  2016年以来,财产险业整体呈现出业务规模平稳增长、行业资本充足态势。2017年一季度原保费收入2635.20亿元,同比增长12.69%;各险种保费增幅差异较大。根据已披露的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超过100%。
  专家认为,财产险市场整体运行平稳,以下几点风险值得关注。
  首先,产险行业经营成果分化,中小公司普遍亏损。一季度,产险行业承保亏损共54家,均为中小公司。与会专家认为,“当前中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过小,市场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90%的公司市场份额不到20%。中小险企由于没有规模,做车险无法摊薄固定成本;做非车险由于人才队伍、承保技术、风险管理水平等都很难达到较高的要求,又没有股东资源可以利用,再加之人员、场地等综合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小公司的生存难上加难,两难的境遇愈发明显。”但现实中,因希望从投资端收益弥补负债端亏损,致使中小公司即使承保亏损却依然在承保端不断发力。
  其次,在信用违约增多的背景下,信用保证保险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产品多层嵌套、风险更加隐蔽。而我国征信体系仍待完善,保险公司难以全面获取底层资产相关企业的历史违约及对外担保情况,且银行与保险公司风险共担机制不完善。与会专家认为,即使有银行的反担保措施,保险公司仍需要主动的识别和规避风险。“不能因为有反担保就可以忽视底层资产。”此外,投保人的逆选择风险、保险公司风险识别能力不足、内部操作风险、承保理赔材料信息真实性和印鉴真伪难辨等,都会增加保证保险风险。
  再者,非寿险投资型产品流动性风险也需予以高度关注。个别经营非寿险投资型业务的财产险公司,在停止销售此类产品后已处于经营性现金流出状态,预计未来几年将持续流出,给公司现金流管理、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和公司业务转型都带来巨大的挑战。
  此外,与会专家从市场角度对商车费改等问题提出了监管建议,建议继续深化商业车险改革,改进车险阈值监管,采取更灵活的监管手段,放开对产品和费率的限制,让各家公司通过风险定价、风险选择回归理性经营。与会专家认为,行业亏损将倒逼经营主体控制费用率,把费用率压下来才是良性经营之道。“有生有死的市场才是一个健康的生态。”与会专家还建议应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资金运用:多重因素共振 投资压力增大
  2016年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保险业面临多重因素共振、多种风险交织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保险行业资产规模稳步增长,2017年一季度末,行业总资产达到16.18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达到1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4.75%。投资收益率回归至前些年的中枢水平,全行业一季度投资收益率同比上升0.06个百分点。资金配置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加大,流动性资产和其他投资占比逐年上升,定期存款和债券投资占比持续下降。
  与会专家指出,2016年以来,在负债端成本上升和资产端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复杂。
  首先是个别激进险企举牌上市公司对行业造成长期影响。部分专家认为,上市公司并不排斥保险资金的善意投资,但是个别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激进行为,损害了保险行业的声誉,也使监管收紧了投资端与负债端的相应政策,对保险资金运用和资产负债管理将带来长远影响。同时,专家还提醒需关注部分保险公司的准举牌行为,由于无法采用权益法记账,一旦股票市场波动加大,将对这些公司的偿付能力带来较大影响。
  第二,债市大幅调整对部分保险公司带来市场风险。2016年10月末债市出现大幅调整,对保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长期来看,债市收益率上升有利于传统型保险公司以更高的收益率水平配置长期资产,缓解公司新增资金和再投资资金的投资压力。但对销售短期产品、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的保险公司来说,债市收益率上升将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第三,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不断上升。一方面,债券的信用风险加大。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79只债券发生违约,是2015年的3.4倍。信用环境的恶化不仅带来信用风险,还会导致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另类投资的信用风险也在加大。过去在信用扩张期,出现集中违约的可能性较低,未来信用扩张速度减慢后,由于非标产品的流动性较弱,需要警惕集中违约的风险。
  第四,监管政策的调整将带来一定挑战。一方面,会计准则变更后保险公司盈利的波动和利润表的管理难度会大幅增加,对保险投资在财务报表层面的管理提出了重大挑战。另一方面,保监会计划构建起的一套资产负债管理框架体系,也将对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内部管理带来较大挑战。除此之外,《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清理通道类业务,消除多层嵌套,也对保险资管产品带来一定挑战。
  最后,与会专家认为还需关注以下风险:一是部分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高达30%以上,面临着较高的市场风险;二是海外投资风险。
  “不论资产荒还是资金运用面临的其他风险,从根本上讲,端正整个行业的经营理念,使行业朝着稳健的方向发展,需要监管的引导和支持,这样才能使资产端投资管理能力稳健提升。”与会专家说。

  中小财险面临转型困难问题,建议放宽对县域的监管要求,允许在没有设立机构的地域通过移动终端开展远程承保理赔业务,给中小公司更多发展空间,引导鼓励中小公司朝专业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开发尚未满足市场需求的县域市场等,运用新技术下沉渠道和服务来提升效率,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