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险资入股上市房企的边界

更新时间:2017-05-02 16:58
  险资介入上市公司董事会,主要目的是控制风险,全面了解公司的现状、概况,因险资对公司状况的判定会影响其持股量。因此原则上来讲,保险资金不会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4月21日,金地集团低调完成了第八届董事会换届选举。作为较早被险资入股的上市房企,其两家险资股东仍然延续了此前的两个席位,并在公司监事会中新增一席。

  与万科陷入股权之争、董事会换届遥遥无期相比,金地的董事会换届显得波澜不惊。

  与此相对应的是,金地去年以来业绩大振。2016年首次销售超千亿,并提出了3年2000亿的新目标。进入4月后,金地管理层放权给区域,意欲加大土地拓展力度。

  对于金地而言,险资股东的影响一直存在;凌克等管理层选择了与股东共处磨合,令金地从外界来看,业务经营一直在顺利推进中。

  事实上,对于上市房企来说,与险资股东的关系始终处于博弈与合作之中。一些公司的治理因险资力量的进入而进一步优化,也有一些公司因正常运营被扰乱而成为险资资本运作的牺牲品。

  金地董事会新局面
  作为险资持股的代表性标的,金地第一大股东为富德生命人寿,持股超过29%。
  金地新一届董事会成员名单显示,生命人寿代表林胜德、安邦代表姚大锋连任金地第八届董事会董事,同时,监事会中新添一名来自生命人寿的监事徐倩。
  此外,林胜德、姚大锋还分别被选举为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
  值得注意的是,金地管理层话语权似乎有所加强,在董事会14个席位中占到了6位,比上一届董事会多了一个席位,分别为凌克、黄俊灿、陈必安、孙聚义、徐家俊和韦传军,其中韦传军为新提名董事。
  接近金地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公司管理层目前与各类股东沟通比较顺畅。股东对于管理层所做的战略和业务安排基本上都能予以支持。
  这经过了一个磨合的过程。事实上,自2014年进入董事会以来,险资对金地的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如金地管理层意图推行的核心员工跟投制度,因会摊薄股东利润,曾遭到两位险资股东的联手反对。
  而在险资及其他股东支持下,金地坚定了一二线战略,并在土地资源拓展和养老产业等方面进行大手笔的投资。
  2016年,金地奋力追赶同行,实现销售金额同比增长63%,达到1006亿元;公司净利润、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85.8亿、63亿,同比增幅达77.3%、96.9%。
  从公司分红来看,自从险资股东进入董事会,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连年大幅增加。
  如2015年,公司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19.94%,跌至32亿元。但现金分红比例却大幅提高,年报显示,2015年公司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4.2元,现金分红总金额高达18.9亿元,占净利润的59.07%。
  2016年,公司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7.00元,分红总额31.6亿占净利润50.16%,接近2014年分红总额的5倍。
  2017年,管理层在董事会的话语权有所增强后,金地继续在业绩增长上发力。年初,金地集团总裁黄俊灿在华东区域公司年会上,宣布3年2000亿元的销售目标,并向所有的城市公司总经理喊出“当年不拿地,就免职”的军令状,公司上下业绩压力倍增。

  财务投资者的边界
  过去几年,由于房地产行业分红率高、经营稳健,如万科、金地等无控股股东、具有较高重估价值的资源型大型房企,成为险资投资的重要标的。
  除万科、金地外,华侨城、保利地产、碧桂园、金融街、远洋地产等数十家房企,均有险资入股。
  克而瑞统计显示,很多房企在增发时选择主动引入险资作为投资者。截至2016年6月,共有9家险资参与了8家房企的定增,持股比例在0.18%-9.15%间不等。
  相比民营企业,国资股东资金实力强或持股比例高,控制权稳定。国企希望补充资金、做大规模。而险资也可以通过与国企的合作,特别是借助后者土地储备的优势,在房地产领域谋求发展。
  克而瑞研究人士认为,险资若能控制好介入程度,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未必完全是负面的。
  东兴证券也认为,险企拥有庞大的资金沉淀且面临着巨大的配置压力,房地产则是资金密集型企业,房企能为险企提供稳定的投资收益,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去年6月,保利地产通过定增引入泰康人寿、珠江人寿,自此,险资已合计持股保利地产11.8%股份,保利集团持股则保持在40%以上。
  保利地产认为,险资入股让其有了更多长线投资者,资金和战略腾挪空间更大,有望抢得房地产行业并购整合先机。
  也有险资与房企强强联合,形成优势互补。如中国平安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并与其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但从整体上看,险资入股上市公司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去年底,险资监管强化:规定保险机构不得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时应当使用自有资金、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由51%降至1/3等,为险资投资降温。
  1月24日,保监会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保险机构应当遵循财务投资为主的原则,开展上市公司股票投资。
  目前,已有多家险资纷纷表态,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为财务投资。
  那么什么是合格的财务投资者?作为世界知名的保险投资基金掌控者,巴菲特尽管通过投资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股东,但基本上不参与被投资公司的具体经营,都是聘请行业能手负责管理。只是在公司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比如收购合并才参与,最终达到股东和管理层的共赢。
  安信证券投资顾问祁泽金认为,险资介入上市公司董事会,主要目的是控制风险,全面了解公司的现状、概况,因险资对公司状况的判定会影响其持股量。
  同时,由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未来发展直接影响险资的投资成果,若使公司发生亏损等情况,并不是保险公司本来的目的,因此原则上来讲,险资不会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但像金地这样险资持股比例大的公司,险资作为大股东拥有决策权、表决权,说完全不参与公司决策运营是不可能的。”祁泽金说,如果保险公司打破惯例,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则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财务投资者应该就是及时了解财务的动向,管住财务,控制资金风险。” 祁泽金说,目前关于规范险资股东在上市公司中的行为边界,还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去规范,未来肯定会有具体的细则出台。
  祁泽金认为,目前也并未有相关的法律条例等规定险资最高持股上市公司的比例,即使未来要求险资必须减持上市公司股票,也会在不影响公司经营的条件下,用一段长的时间进行减持,比如5年至10年。

  去年底以来的险资监管收紧之下,保监会多次强调险资投资上市公司应充当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对于过去几年中入股数十家上市房企的险资来说,都面临着角色定位的调整或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