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互联网财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同比下降34.63%,业务规模亦出现负增长。互联网车险与非车险业务发展,则呈现出明显的“冰火两重天”格局。其中,非车险业务保费收入同比增长97.69%,互联网上车险则同比下降44.29%。
互联网车险拖累增速
随着愈来愈多的公司加入,财险电商竞争格局正在呈现加剧之势。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正式对外发布的《2016年财险电商市场(电销和网销)基本情况报告》显示,2016年,79家财险会员公司中,共计64家公司开办了电商业务,较2015年增加了12家。其中,60家主体经营网销,较2015年增加了11家;33家主体经营电销,较2015年增加了1家。至此,财险公司中开办电商业务的主体占比达79.01%,较去年同期提升了7.78个百分点。
更多竞争者的加入却并未令市场更上一层楼。据统计,2016年,财险电商市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464.67亿元,同比下降11.75%,低于财险行业整体增速21.75个百分点。同时,电商业务渗透率达15.81%,较2015年下降了3.89个百分点。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具体来看,2016年,财险电销业务保费收入同比有所增长,增速为7.98%,基本与财险市场同步。不过,由于其在产险公司原保费中的占比仅为10.39%,难以扭转大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互联网业务实现保费收入502.29亿元,同比下降34.63%,业务规模出现负增长,业务增速呈现持续下行的趋势。
在不同的业务类型中,互联网渠道也在催化着不同的结果。其中,互联网车险业务2016年持续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累计398.94亿元,同比下降44.29%,被认为是造成互联网业务总体下滑的主要因素;而互联网非车险业务则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累计103.36亿元,同比增长97.69%。
事实上,在整个电商渠道,车险业务均表现不佳,全年增速呈现下行趋势。至2016年四季度末,电商车险增速较一季度末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
非车险结构持续优化
在市场人士看来,价格因素的制约,是造成车险业务规模下降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互联网车险模式尚不成熟,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商车费改后,电网销价格优势受到明显冲击。电销车险单均保费由3037元降至2751元,降幅达10.43%;网销车险单均保费由3222元降至2084元,降幅达55%。这也令电商车险单均保费出现了24%的降幅。失去了价格优势的互联网车险对于投保人的吸引力亦骤减,最终不得不面临尴尬的成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于保险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宽下,电商非车险持续的高速发展。除互联网非车险同比增长98%外,电销非车险规模亦同比增长29.77%,这也令电商非车险保费收入取得了81.55%的增幅。《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与互联网车险更加依赖保险公司自营渠道不同,第三方平台是互联网非车险业务的主要来源渠道。从用户消费习惯和体验感受来看,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能够根据场景准确切入客户需求,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
在此情况下,非车险
险种与产品结构亦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方面,意外健康险占比过半。以互联网非车险为例,意外健康险49.58亿元,财产险9.37亿元,责任险10.03亿元,信用保证险6.77亿元,包括退货运费险在内的其他非车险27.62亿元。
另一方面,网购退货运费险一险独大的格局也在逐步改变。航空旅游意外、延误、退票等出行相关险种和账户安全、信用保证等互联网资金相关险种的保单量和保费规模正在迅速崛起。
互联网车险业务2016年持续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累计398.94亿元,同比下降44.29%,被认为是造成互联网业务总体下滑的主要因素,未来,未联网车险需能够根据场景准确切入客户需求,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促进车险业务的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