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则“河南省政府发文鼓励保险机构举牌省内优质上市公司”的消息,再次点燃了“险资举牌”话题的舆论热情。近年来,不少省份出台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当地经济建设的稳健,主要促进社会资本和政府的合作,促进民生建设。
但事实上,这只是河南殷盼“险资入豫”的一个落点,引导保险资金更多通过股权投资计划、股债结合、投资基金等方式落地才是重中之重。
保险企业被地方政府奉为座上宾,已非首次。在吉林、青海等不少省份,保险资金作为当地重要的新兴融资渠道之一,被写入当地金融工作议程。逐渐“松绑”的保险资金,正成为地方融资平台争抢的又一块大蛋糕。
双赢的“买卖”
“继续推动保险资金引进。完善与保险机构总部工作对接机制,引导保险资金更多通过股权投资计划和股债结合等方式服务我省。鼓励保险机构举牌我省优质上市公司,支持法
人保险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发起组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支持保险资金参与我省各类投资基金的发起设立。”这是河南省政府近日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实施意见》中的部分内容。
近年来,不少省份也都陆续出台了鼓励保险资金驰援当地经济建设的红头文件。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一个个“专项保险资金运用项目对接会”争先落地,大中型保险机构与地方政府、当地企业的签约潮此起彼伏。
保险企业被地方政府奉为座上宾,与其投资基建范围的持续拓宽不无关系。2016年8月1日起,新《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投资范围拓展至一切基础设施项目,保险资金新增了对高端制造业、医疗产业的投资,同时新增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
数据显示,仅2016年,就有超过3000亿的保险资金投向了实体经济和民生建设领域,成为基础设施、不动产、棚户区改造、保障房等项目建设的重要资金提供者。驰援的模式亦多元化,主要有股权、基金、债权、股债结合、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截至2016年末,保险业发起设立的上述项目,已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
这是一笔双赢的“买卖”。在地方实体经济融资序列中,试问还有哪类资金同时兼备规模庞大、来源稳定、成本较低、期限较长等特点?保险资金的优势显而易见。而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投资地方大型项目尤其是有地方政府背景的项目,既可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又可为自身保险业务在该地区的开展累积人脉。
实操中仍有难题待解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具有政经捆绑的特点,即地方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的产业振兴计划、区域规划相锁定。这意味着,保险机构寄希望于从地方经济发展中掘金,就必须要拿出真金白银为该区域的GDP增长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勇气和决心。”一家保险业人士直言道。
但有保险机构反馈称,在实际操作落地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待解。比如,从全国看,大部分保险机构对项目要求有信用增级和担保措施,很多项目需要有AAA级信用的银行或上市公司担保,然而有一些省市提供的项目资质条件较差,缺乏增信措施,相关项目难以满足保险机构对于资金安全性的要求。另外,一些省市能提供的投资项目领域较狭窄,投资方式较单一,导致保险资金的投向和选择空间较少,也直接影响了保险资金进入这些区域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项目增信的政策扶持、拓展项目范围、提升项目质量等方式来解决。相对而言,我们更担心的是火热背后的潜在风险。”多位保险业资深人士直言,由于对新型城镇化的憧憬,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红利分配的诱惑下,使得众多保险机构前赴后继,而忽视了区域性地方债务风险逐步增加的风险。
尤其是近年来,保险资金“输血”地方基建项目出现了地市级以下融资平台的新迹象。一家保险资管机构内部人士分析称,投资区域向县级市范围延伸,一方面说明保险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另一方面却折射出项目层级开始下沉,不得不警惕融资平台风险的上升。“保监会已明确,为防范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可投的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必须为:平台地处经济较为发达、财政实力较强、信用环境良好的城市;且还款须纳入县级以上(含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并落实预算资金来源;同时由符合条件的银行提供担保,进行风险兜底。”
“当前,保险机构在参与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中,大部分采取了相应的担保措施,风险基本可控。”但有业内人士表示,保险机构仍需清醒地意识到,从局部地区和行业看,还存在一些区域的产业结构单一、融资能力不强、负债率较高、支柱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在宏观经济形势或金融信贷政策出现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风险值得关注。
保险资金“输血”地方基建项目,可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又可为自身保险业务在该地区的开展累积人脉。但仍然需防范背后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区域性地方债务风险逐步增加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