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机器人”来了 600万营销员何去何从

更新时间:2017-02-23 09:48

【摘要】2016年爆发的人工智能受到各界关注,人脑与机器人脑的较量不止于围棋,更将被实实在在地体现到各行各业,其中也包括保险业。据了解,平安保险、泰康在线、太平洋保险等险企已经将智能科技引入到公司业务上。

  去年4月份,弘康人寿在业内首次引入人脸识别技术,这被认为是险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案例。通过后台将客户身份证照片和公安部下的身份证认证中心照片进行智能比对,以此代替人工认证,在安全的前提下,将保全服务智能化。弘康人寿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媒体人说,人脸识别几乎已经应用到公司所有需要识别客户身份的服务中。

  如今,将人脸识别应用到业务中的险企已不止一家,包括平安保险、富德生命人寿、泰康在线等险企。引入人脸识别等技术,可以简化录入功能,提升营运服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

  人工智能的一大应用领域还包括核保。平安在部分保险产品的投保环节已上线智能核保功能,在投保的健康状况调查环节,当被保险人有部分健康异常,不符合投保要求时,可以选择“以上全否”、“部分是”、“放弃投保”中的“部分是”,之后就将转入智能核保流程。智能核保后台通过问卷方式了解客户健康状况,并给出“核保结论”,即被保险人是否获准投保。

  此外,更广泛应用到保险公司中的智能科技是智能客服。富德生命推出在线智能客服机器人富德小精灵,快速智能分析精准理解客户的疑惑,能在0.1秒的时间内迅速给出回复,大幅提升解答准确率和效率。

  “并非完全程式化的人机对话,这个小机器人有一定的学习功能,属于智能的范畴了。”弘康人寿相关人士对媒体人说,该公司已在微信平台上线机器人客服,解放了一定的人力,并提高了效率。

  中国平安2016年中报显示,平安寿险通过引入智能机器人、远程审核及视频通话等线上服务平台,能满足客户所有保单服务需求。平安产险也通过搭建智能化定损平台、推出“口袋理赔”和“小安指引”等创新服务产品,全面推行“线上+线下”的理赔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便捷透明的服务。

  此外,去年8月份,国内首款保险智能机器人“TKer”也已面世,由泰康在线推出,运用人脸识别、语音交互等技术能够实现自主投保、保单查询、业务办理、人机协同、视频宣传的功能,还能主动迎宾以及智能会话,未来还将结合健康、运动智能硬件等提供如血压、脉搏、体温测量等健康服务。泰康称,“TKer”机器人未来也可能服务于泰康线下业务,代替人工完成相关业务工作。

  而对人工智能用于保险销售的趋势,业内不乏乐观者。一家轻资产的寿险公司总裁对《证券日报》记者说,从本质上讲,保险销售并不复杂,如果能够把客户信息做必要的输入,人工智能可以提出保险方案,满足客户需求。从这个可行性上讲,销售人员完全有可能被替代,再考虑到人员数量,保险业被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可能正是600多万名的销售人员。

  慧择提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险企开始应用智能科技,并开启智能服务时代。据了解,包括平安保险、泰康在线等在内的多家险企已将智能科技引入到公司业务上,包括智能核保、智能保全、智能客服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