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保险业发展良好,所以有不少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收购或入股保险公司。在此背景下,保监会修订了《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对社会资本在投资主体身份、资金来源、资本结构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与新问题,急需新的制度予以规范。
首设准入负面清单 哪些投资人不够格
最近一段时间,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多个场合旗帜鲜明地表态称:“要让那些真正想做保险的人来做保险,绝不能让保险公司成为大股东的融资平台和‘提款机’,特别是要在产融结合中筑牢风险隔离墙。” 为此,《办法》建立了三项负面清单,包括哪些投资人不能“投”保险,哪些投资人不能“控”保险、哪些资金不能“投”保险,进一步明确了政策导向,严格投资人的准入条件,确保投资人资金来源的真实合法性。
那么,究竟哪些投资人、哪些资金会被拦在门外?
首先,以下四类投资人,不能“投”保险。一是,股权结构不清晰或存在权属纠纷的;二是,被列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三是,曾经委托他人或接受他人委托持有保险公司股权行为的;四是,曾经投资保险公司,在申请过程中存在隐瞒或漏报重要资料信息的,或者对保险公司经营失败负重大责任的,或者对保险公司重大违规行为负有责任,或者拒不配合监管机构监管行为的。
同样,也有四类投资人,不能“控”保险。一是,现金流量波动受经济景气影响较大的;二是,在公开市场有不良投资行为记录的;三是,曾经有不诚信商业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四是,曾被有关部门查实存在不正当行为的。
此外,还有四类资金,不能“投”保险。一是,与保险公司有关借款;二是,以保险公司存款或其他资产为质押获取有关的资金;三是,以保险公司投资信托计划、私募基金、股权投资等获取有关资金;四是,不当利用保险公司的财务影响力,或者与保险公司有不正当关联关系取得的资金。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现金流量波动受经济景气影响较大”等具体条件来看,目前在近百家申请新设或参股保险公司的上市公司中,可能就有一定比例的特定行业背景的公司不符合要求。
将股东划分为三类 单一股东持股上限降至1/3
在明确了哪些投资人、哪些资金不能“投”保险或“控”保险之后,市场关心的是,究竟什么样的投资人可以进来,什么样的钱可以进来,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进来。
从《办法》来看,根据分类管理的监管原则,根据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力,将保险公司股东划分为三个类型,并明确了投资比例限制:一是控制类股东,持股比例20%至1/3之间;二是战略类股东,持股比例10%至20%之间;三是财务类股东,持股比例10%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述划分来看,此次《办法》将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由51%降低至1/3。
缘何将比例上限设定在1/3,接近监管部门的知情人士解释称,这是经过广泛征求业内意见并反复论证得出的结果,对保险公司来说,股权过于分散,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股东“搭便车”心态等问题,制约公司发展;但如果股权过于集中,则不利于发挥股东之间的监督制衡作用,容易产生损害小股东利益的问题,甚至有可能进行不正当的利益输送,对保险资金安全性和保单持有人利益构成风险隐患。
那么,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的下调,是否会追溯至现有保险公司股权架构?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知情人士对上证报媒体人表示:“将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由51%降低至1/3,不会对已经成立的绝大多数保险公司进行追溯,但是会对存在问题的保险公司进行窗口指导。”
“进一步提高股东准入门槛的原则是,让真正想做保险的人进入保险业,确保‘保险姓保’。”据上述知情人士分析,这次主要严格控制类和战略类股东的资质条件,如要求战略类股东核心主业突出、投资行为稳健、连续三年盈利等;控制类股东除需满足战略类股东应具备的条件外,还要符合总资产不低于100亿元、净资产不低于总资产的30%、资产负债率及财务杠杆率不得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等条件。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加强了对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和真实股东的穿透式监管,在注重股东资本实力、持续出资能力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对行业背景、个人素质、管理团队、既往投资情况等方面的考察评估,以确保其具备符合保险行业特点的理性投资心态和稳健经营理念。
慧择提示:保监会进一步严格股东投资保险业标准,设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哪些投资人不能“投”保险、不能“控”保险;同时强化股权结构监管,将保险公司股东划分为三个类型。
好易保
抵税利器中荷岁岁享护理险,买前必知的13个问题!
慧择小马老师|1277 浏览
限时放宽!给父母买长相安长期医疗险,免体检和人工核保啦!
慧择小马老师|1025 浏览
短短3天,她帮客户要回了漏赔的100万!
慧择小马老师|352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