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土地抵押融资现象泛滥

更新时间:2011-11-25 13:57

  买保险我们都选慧择网!用户最信赖网上投保平台!
  【摘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的法制是非常严明的。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就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惩处。近日,据报告分析,土地融资贷款现象严重,其额度惊人,这里面不乏有违法违规的贷款现象。对此国家进行了一此清查,希望通过清查,这种现象有所好转。
  地方土地抵押融资贷款手续是否健全,正在接受国家土地督察局的重点清查。对于查出的问题,国家督察局会督促地方进行整改,严禁地方政府越权抵押。对于因个人原因造成的违法违规贷款,将会依照相关程序对责任人进行处理。此外,国家土地督察局也希望通过此次清查,让地方政府建立一套土地抵押登记审核责任认定的长效机制。希望这次的清查能够让相关企业和部门有所醒悟,让那些不法贷款的行为不再发生。
  “很多人关心土地出让金,却并未关注到其捆绑的贷款。土地"超发"带动货币超发,土地成了地方政府的第二货币。”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有相当数量的融资平台,其贷款绝大部分是土地抵押贷款,且很多还款主要依靠土地出让的收入。在当前土地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如果地方的土地出让收益出现缩水,会使土地抵押贷款的信用危机日趋显性化。
  土地超值抵押非个案
  “土地抵押融资是我们年度重点清查的工作之一。在兰州、榆林、咸阳的督察,土地抵押融资都是重点。下一步,西宁和乌鲁木齐也要查。”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一位负责人表示。
  其介绍,当前地方政府利用融资平台公司进行土地抵押融资确实存在违规问题。
  所谓融资平台公司,即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土地抵押融资存在的违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地方政府用于抵押的土地,有些没有走正常的出让程序就进行抵押;也有把一些公共设施用地,比如机关办公楼、水库,甚至绿地进行抵押融资;还有少数地方用集体土地抵押融资。
  此外,最为严重的问题是银行监管不严,虚估资产,土地评估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格,形成土地超值抵押,有的甚至高达10倍。
  “我们通过几轮督察发现,这种现象还真不是个案,比较普遍。有一块地,上个月刚公开挂牌,出让价是200多万元,而这个月就到银行抵押,获得1000多万元贷款。”上述负责人表示,“我不知道银行是怎么把关的?挂牌成交价网上是公开的,一看便知。”
  据介绍,对于各地融资平台查出的问题,国家土地督察局会督促地方进行整改,严禁地方政府越权抵押,超值抵押,要让抵押贷款有合格的抵押标的物。对于个人原因造成的违法违规贷款,将会依照相关程序上报,并对责任人进行处理。
  事实上,除了国家土地督察局外,国家审计署和银监会也对地方的融资平台进行全面审查。2011年3月1日,国家审计署18个特派办和37家地方审计机关,已开始对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查。审查结果将在本月底公布。银监会则按季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检查。
  十万亿贷款危及地方财力
  国家土地督察局、国家审计署和银监会共同拉起了清查地方土地融资平台的大网。国家土地督察局对土地抵押融资的抵押标的物的合格性进行清查,审计署对地方融资平台本身资产负债率、现金流、资产质量以及对应的贷款偿付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审查,银监会则从地方融资平台的还贷风险上进行检查控制。
  三部门三管齐下的清查,表明了中央对当前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重视。据央行近日发布的关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已超过1万家,其融资总额或已超过14亿元,超出市场对于融资平台贷款总量的预期。
  两个月前,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公布“2010年土地督察和执法监察情况”时表示,当前违规利用土地抵押贷款存在较大的债务和金融风险,个别地区的融资规模已超过当地财力许可。
  “截至2010年底,各地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应在10万亿元左右,土地抵押占有很大比例,很多还款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王勇认为,在当前楼市低迷的情况下,土地出让收益已大幅缩水,央行应把管理通胀预期所实行的货币、信贷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国土资源以及住房建设等政策紧密协调。在过去两年里,虽然地方融资平台土地抵押贷款较受银行青睐,但面对监管层步步紧逼的风险提示,银行对地方土地抵押贷款逐步持谨慎态度。如今监管相对松手之后,就出现了大量的土地融资现象。巨额的贷款影响了地方财力,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希望国家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慧择提示:及时关注,及时保障。

产品名称:华泰“金领人生”综合意外伤害保险
推荐指数:
涵盖高额意外伤害、意外医疗、交通工具保障,适合经常出差的商旅人士购买。
1、普通意外保险金50万元,意外医疗保险金5万元;
2、航空意外保险金高达200万元,火车、轮船、汽车保险金50万元;
3、本保险高危工种和职业不承保,详见拒保职业表。
              57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