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护理险,一直被业内人士期待纳入现行社会保险体系,成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之外的“第六
险种”。不过,财政部部长楼继伟3月7日在全国“两会”期间正式回应,暂时还没有考虑增加长期护理保险,“十三五”将“研究怎么来做”。
为什么需要护理险
随着老龄化逼近,养老产业兴起,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机构养老的床位大增。
2007年到2014年的七年间,由于市场追捧,中国养老床位增长翻了一番。
看似红火的背后,养老服务产业链却并不完整。山东济宁市兖州区中医院托管当地政府兴办的福利中心,派遣部分医生进驻、聘请护工经营。入住这家福利中心的老人生活照料费自理,一旦生病可直接入院治疗。院长孔庆民介绍,照料护理费用根据老人失能程度确定,最便宜一档生活护理每月1350元,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收费3900元左右。
目前,福利中心入住100多位老人,基本上都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孔庆民介绍,尽管入住老人逐年增加,营收状况正在转好,但福利中心的床位入住率在50%左右,2015年依然亏损100多万元左右。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经济条件更好,消费水平更高,孔庆民一度以为京沪养老机构入住率更高。实际上,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的调查显示,北京朝阳区养老机构空床率在40%左右。
王震和孔庆民给出的数字与民政部门的统计基本相当。2014年全国养老床位将近600万张,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318.4万人。而且,以2014年水平来看,床位增长17.0%,但收留老人增长仅为4.2%。
因为空床率太高,养老机构大多只能保本微利运行。目前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以30后、40后为主,消费观念谨慎,这一年龄段的老人往往子女较多,家庭养老仍占主流。
孔庆民介绍,承担1350元护理费用的老人,收入水平约在3000元上下,对他所在的县城来说,能达到这个收入层次的老人并不多。
一方是养老护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长期“吃不饱肚子”。长期护理保险被业内人士视为化解这一对矛盾的关键点。
青岛试点先行
青岛是国内较早探索长期护理险的城市之一。截至2012年底,青岛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138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18.03%,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0岁的青岛市民孙秀英患有多种疾病,包括缺血性脑病、坠积性肺炎、肺衰塞、缺血性心脏病。2011年3月至8月,孙秀英先后在青岛多家医院治疗,花费46万余元,其中自付部分将近15万元。
尽管老人病情渐趋稳定,但需要切开气管并长期进行辅助呼吸。这意味着她已丧失自理能力,需要专人进行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孙秀英的两个女儿一个在国外、一个工作繁忙。一些跟孙秀英情况差不多的老人,过去一直离不了医院,持续接受专业的医疗护理,就是所谓“压床”。在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下,这意味着老人及其家庭要付出高额的费用。
2012年7月,青岛探索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帮助半失能、失能老人支付部分护理费用。因为
医疗保险基金只能用来看病,不能用来做补偿老人的长期生活护理。希望提高参保
人保障水平的青岛市政府,打了一个擦边球,将新的服务称之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
孙秀英享受了这一保险,并入住医院特殊的“专护病房”,每天的护理费用定额包干。老人子女另付部分生活护理费,每年约1.8万元。
青岛的长期护理险每年合计筹资约3亿元,资金来源有三:第一,从基本医保参保人的个人账户中划转0.2个百分点,每年约1.4亿元;第二,从基本医保统筹基金中配套划拨1.4亿元;第三,福彩公益金每年划拨2000万元。另外,青岛市政府是一次性从福彩公益金中划拨8000万元,作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
青岛市政府筹集到资金,再向有资质的机构购买老年护理服务。该市拥有29家具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9家二级三级定点医院、244家社区医疗机构开展了护理保险业务。基本医保参保人可以享受长期护理服务,但是必须经评估达到失能、半失能的标准。
这些机构在青岛主要提供三种类型的服务:养老机构提供的“老护”;基层医疗机构支撑的居家护理服务,即所谓“家护”;二级、三级定点医院提供的医疗“专护”。
在费用结算上,“老护”和“家护”的费用标准相同,按照每床每日60元的定额费用进行结算,其中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6%,个人负担4%。二级、三级医院的“专护”费用,分别按照每床日总费用170元、200元的标准定额结算,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0%,个人10%。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实地调查发现,因为采用定额包干支付方式,青岛市长期护理服务机构主动使用更为廉价的药物,从而控制成本和费用,突破了基本医保一直难以突破的控费难题。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青岛市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大部分属于民营,在承担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之外,再增加一块新的业务和收入来源,主动性非常高。这是青岛市的长期护理险能够顺利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行四年以来,青岛长期护理险逐渐引起政策制定者和养老投资者注意。此后,上海、南通、长春、营口、北京等多地跟进,希望建立支持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保障的制度。
投资者则希望借助政府在老年护理上的制度安排来撬动更大的市场蛋糕。孔庆民认为,50后、6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老年人,人群基数大,收入水平会更高,消费观念也会不一样,子女数目更远比上一代要少,养老服务市场会有新的变化。
慧择提示:未来老年医疗护理和日常照料的人力、经济支出将会不断增加。尽管中央政策未定,但部分地区已展开探索,可为未来全国政策的出台提供借鉴。长期护理保险从青岛开始试点,帮助半失能、失能老人支付部分护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