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
保险资金大展风头,险资频频举牌,在市场上激起层层波澜。然而,保险资金并非保险公司的自由资产,它是广大市民的养老钱、看病钱,保险公司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保险资金。
保险资金的规模不可小觑。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全国保费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速,行业资产从1.5万亿元猛增到10万亿元。资金规模带来的增值冲动不可遏制。保险公司想通过资金运营增加利润,消费者希望保险兼具保障与理财功能。长期以来,有投资功能的
险种一直是各公司的顶梁柱。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资金的需要也十分热切。保险资金特别是长期
寿险资金,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类项目的投资周期匹配,与权益类投资追求稳定长期收益的投资理念合拍,堪称优质资金。
正因如此,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保险资金不断松绑,目前保险资金可投向权益类资产、基础设施、不动产、创投基金等多种渠道,投资蓝筹股者最高可动用保险机构总资产的40%。每一次保险投资政策开闸放水,市场都兴奋不已。养老、健康等居民需求缺口较大的产业,每有险资投入,社会各方也都不吝赞许。眼下正值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需要给养输血的当口,险资活跃,整体上看具有积极意义,是好事。
不过,保险资金并非保险公司的自有资产,它是百姓的养老钱、看病钱,是工农商业的救灾钱、救命钱,是经济社会发展抵御风险的兜底钱。保险投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要“稳”字当头,严格控制风险。
最近,一些保险公司的大手笔之所以让人不放心,正是因为其违背了稳健原则—他们以非理性竞争的手段,用期限短、收益高的险种抢占市场,然后把这些保险资金通过信托或股市注入房地产等投资期较长的行业,形成短债长投的期限错配。这样一来,保单到期后保险公司不得不借新补旧,所承诺的收益也会越抬越高,终将难以为继。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大批保险公司因房地产市场下行而倒闭。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先后有数家保险公司因提供较高保证回报的产品以及资产缩水而申请破产。这些都是前车之鉴。险资贸然进入,不仅危及行业安全和保户利益,一旦保单到期却没有充足的现金流,保险公司就会从已经投资的项目或企业“抽血”,被其绑架的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有一损俱损之忧。
更进一步,即使稳赚不赔,险资也不能“有钱任性”。金融工具的职能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能为了赚快钱、赚大钱侵蚀实体经济。比如,仗着财大气粗“抢”购企业,不是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而是谋划着日后卖地、卖房、卖品牌,捞一把就走人,留下没法收拾的摊子……今年前三季度,保险业利润大增95%,未来十年,保险业仍处发展黄金期,险资体量还会越来越大,如何把这头“大鳄”的蛮力驯化为拉动经济增长、服务国计民生的正能量,还需扼紧制度的缰绳。
2014年以来,保监会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强资金运用监管。比如针对日前社会上对举牌险资来源的质疑,保监会出台新政,明确要求保险机构必须在两日内公告资金来源明细。接下来,我们希望各市场利益相关方都有更具操作性的监管规定出台,正本清源,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对违规操作进行曝光并严加惩处,以儆效尤,让保险资金早日扯掉“野蛮人”的尴尬标签。
慧择提示:近期来险资疯狂举牌的行为引起了业内外的深刻反思,保监会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强资金运用监管。保险资金如何合理运用,是我国保险公司需要着重考虑的,广大市民在进行资产投资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