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养老金为何迟迟不肯入市

更新时间:2017-08-27 16:58
  【摘要】养老金作为社保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在前期已经落地,但养老金仍然迟迟没有入市,因此很多人表示是不是与股市近期的调整有关系。针对这一问题,下文将会为您做具体的介绍。

  养老金为何迟迟未入市
  提到“社保基金”,必须先厘清它的三个含义。一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的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以及投资收益等,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运营,主要用以弥补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二是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建立起来、专款专用的资金,来源于财政筹资、个人和单位缴费,覆盖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项内容。三是社会保险基金,它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由个人和单位缴费形成(对无单位缴费的农民和城镇居民,财政给予补贴),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项内容。
  我们所说的“养老金”即是社会保险基金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部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储蓄性特点:它对应的是覆盖面最广的老年人的最基本现金收益;个人未来收益与现期缴费金额息息相关、一一对应,账户中的金额其实就是个人未来收益的现期价值。出于这样的原因,在投资运营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比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对安全性、流动性的要求更高。这也是我们虽然经历多次拉锯式的讨论,但仍然对养老金采取更为谨慎安全的投资策略的原因。

  现今“养老金入市”为何而来
  养老金投资股市以拓宽增值渠道的声音早在上世纪末就已出现,但那时基金规模不大,劳动力供给旺盛,保值增值的需求并不迫切。最近几年,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人口结构快速转变。202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将达到16.9%,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为11.3%,在2000年仅为10.4%。二是养老保险制度迅速扩张。随着2009年和2011年新农保和城居保试点工作的展开,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扩展到了社会全体成员,后纳入的这部分群体自身支付能力有限,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逐年增加。
  以上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在最近几年,养老金收支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演变趋势。从养老金征缴收入和支出的对比来看,二者在2012年大体相抵、略有结余;2013年收入1.92万亿元,支出1.98万亿元,首次出现收不抵支。考虑到我国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养老金缺口问题只会更加严峻。
  面对日益扩大的收支缺口,如果再继续对结存养老金采取低效保守的投资方式,最终将使养老保险制度因资金不可持续而难以为继。养老金需要多承担一点风险,来提高投资绩效,实现稳健运行。

  养老金入市的风险如何管控
  控制风险始终是养老金投资中的核心问题。《办法》对入市资金规模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入市比例最高不超过30%,低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40%的上限。在《办法》推行之初,资金投入的试水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基金入市比例与30%的上限可能相差较远。除了投资股票市场,养老金还有近20种投资渠道,遵循“风险低比例较高,风险高比例低”的原则配置资金。这种多元化的组合式投资方式会进一步化解投资风险。
  此外,《办法》还设置了多道“防火墙”。在管理机制方面,形成了由受托机构、托管机构、投资管理机构组成的“一级信托,两级委托”式的治理结构。规定受托机构按照养老基金年度净收益的1%提取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养老基金投资发生的亏损。投资机构也要从当期收取的管理费中,提取20%作为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重大投资损失。《办法》同时建立了养老金的监督管理机制,由指定机构对基金投资管理业务情况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在养老金入市的同时,必须完善信息编制和披露制度。一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缺乏公开的数据发布机制,不利于社会各界对资金使用和投资情况进行监督。首先必须要公开一份长期的养老金精算报告,让民众知道风险在哪里,风险有多大。其次,要逐渐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公开基金市场化操作的细节,做到公开透明,让每个人的养老钱都安置得明明白白。
  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社保基金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保持独立性。这需要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大量工作,形成更专业化的管理和监管机制。社会保险不仅具有保险属性,还有公共财政属性,财政体系要在养老金运行中发挥过滤风险和兜底的作用。

  慧择提示:养老金入市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股市的兴衰没有关系。而且为了保障养老金的安全,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完善管理制度,从而为养老金的运行规避风险,使养老金实现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