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出境旅游保险、签证及目的地详解

更新时间:2010-06-29 17:27

  出境旅游保险、签证及目的地详解

  虽经历2009年金融危机,但中国的出境游依然增长强劲,在4月29日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400万人次,增速超过11%,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将达50亿美元,至2015年则有望达到200亿元。而面对这庞大的需求市场,旅游机构、企业并没有完全做好应对,国民出境旅游供求失衡仍然是个难题。

  旅游意外险:投保人数只是个位数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戴斌指出,国家旅游局第14号令规定,旅行社从事旅游业务经营活动,必须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在很多旅行社的报价单中,都标明包含旅行社责任险,但投保人数却只是个位数。原因是很多客人将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保险混淆,以为上了“责任险”就不必再上其他保险,实际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责任险”指旅行社在从事旅游业务经营活动中,因旅行社的疏忽或过失,造成旅游者损失而应由旅行社承担的责任,转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行为,其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均为旅行社。当旅游者因个人原因、人身意外等出险,与旅行社无关时,旅行社责任险就不能再发挥作用了。

  欧乐保险负责人王建平告诉记者,目前除办理欧洲申根国签证时要办理个人旅游意外保险,其他地区还没有明确规定。王建平对记者说,现在出境旅游意外保险1至10天的费用只有不到200元,投保者多以商务、会展团为主。自费旅游投保者微乎其微。戴斌认为,目前中国旅游者普遍还不够富裕,保险公司应当在获利基础上调低价格,先以培育国内市场为主。同时国人的消费理念还较保守,对保险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需要企业对市场加以正确引导。

  签证:放宽签证制度已成趋势

  戴斌透露,日本签证已取消“收入25万元”规定,令广大消费者欣喜。签证制度一直是困扰国民出境旅游的难题,准备材料、使馆面签、等待审批,繁琐的程序往往要持续半个多月,确实费时费力。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负责人蒋依依指出,目前出境游客中88%是因私出境,办理签证基本都是繁琐耗时。时下出境自由行日渐红火,将来自由行将是出境游的主要形式,游客需要便捷的签证办理制度。泰国免签证费、日本已取消“收入25万元”等政策的出台都有利于中国出境游的发展。蒋依依也表示希望有更多简化签证的措施,如果签证制度能够放宽,出境游客才会有质的变化。戴斌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放宽签证制度已成趋势,将来出境旅游免签都有可能。

  境外目的地:环境需净化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境外旅游投诉的热点,除了旅行社低价收客、强制购物以外,当地的旅游环境也是一大问题。有游客表示,在泰国等国家乘坐出租车经常挨宰,甚至当地请的私人导游就是黑道上的人,造成游客经济受到损失。

  就境外旅游目的地服务对游客的影响问题,戴斌表示,境外目的地应当以促进中外交往,对价值观的互相尊重、包容为重,对旅游市场应该加以净化。他认为,现在国际旅游市场已经注意了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今年年初的美国千人旅游团“大撒钱”,曾被誉为美国旅游业的“救星”。但是目前许多境外游目的地过于看重中国游客的购买力,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消费,参观当地名胜、感受异域文明才是最为重要的。境外目的地在靠中国游客拉动地方消费的同时,应当通过旅游让中国游客更多体味当地的文化、风俗,得到美的享受。

  中国旅游企业:要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马仪亮博士表示,中国旅游企业粗放型的发展思路显然有悖于市场需求。虽然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400万人次,但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还只是冰山一角。随着经济的发展,将会有更多人把意念化的旅游需要转变为现实旅游需求。中国也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需要规模化的采购平台来支撑。目前国内的出境组团社有1069家,成团率为25%,每家旅行社年获利可达百万元。但国内企业还需要更多、更好地关注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从目前的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戴斌认为,目前出境旅游进入了研发阶段,比如国旅、中青旅开发境外深度游、游轮游等高品质形式,这正是中国旅游企业向集约型发展的标志。

  外资旅游企业:要在区域布好局

  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负责人李仲广,针对中国出境游业务逐步向外资旅行社开放,外资旅行社应如何应对好的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李仲广认为,外资旅游企业应通过以下两方面做好准备:战略、战术。战略方面应做到以下三点:一,企业应关注中国的市场及政策,为自己的决策打下基础;二,发展方式要改变,要符合从入境到出境的转变;三,要从做专业市场逐步向做大众市场转型,如果没有大众化,就形不成大流量,发展也就没有基础;四,改变目前的“潜水”状态,打造自己的品牌。

  战术方面应做到以下三点:一,带来有竞争力的产品。对于境外景点、文化的包装,外国团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抢滩市场,在区域间布好局;三,在营销、宣传上发挥外资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