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险资如何一起打赢这场仗
更新时间:2015-06-19 09:26
【摘要】互联网保险的出现已经不会令人意外了,面对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格局,险资如何更好地与互联网结合,并寻求发展,这才是值得关注的。
险资与互联网的结合将会成为行业的“搅局者”,还是创新的先驱?其将给行业、消费者,甚至全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014年的“双11”,淘宝天猫共售出1.86亿份退货险,刷新了中国保险业单日同一险种成交保单份数的纪录。这一天,护航“双11”的众安保险也以单日超1.5亿的保单量,震惊业界。互联网保险长势迅猛。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8家增加到60家,年均增长46%;规模保费从32亿元增长到291亿元,3年间增幅总体达到810%,年均增长率达202%。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保险业实现互联网保险业务收入622亿元,超过2013年全年业务收入的195%。
互联网保险的创新力也令人刮目相看。针对互联网消费的碎片化、小金额、大批量、高频次等特点,许多公司为消费者设计出凸显风险点、保障功能强的产品,比如退货运费险、快递延误险、货到付款拒签险、个人账户资金安全险、信用保证险、个人资金账户安全险、手机碎屏险等。
专家认为,互联网保险之所以形成燎原之势,主要是适应了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趋势,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经济参与各方的风险保障需求。这些产品接地气、保费低、投保方便,轻点鼠标就完成投保,容易获得消费者认可。
而在互联网保险以外,险资与互联网的结合将会成为行业的“搅局者”,还是创新的先驱?其将给行业、消费者,甚至全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互联网的“金融”破局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互联网对金融的贡献就是帮助解决了传统信贷市场最困难的问题——借贷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将互联网时代以前不可记录的行为变成了可记录的行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多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活动时,整个交易市场就会变得愈加透明。
归纳起来,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微金融,门槛低、额度小、时间短、可持续循环;二是移动支付,无钞化、碎片时间完成、低成本高效率;三是便捷化,手机平板随时上网、随时享受网络服务、随时获取重要信息;四是透明化,信息对称、供求方直接交易、产品条款简单。其对金融的破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宝宝”军团崛起。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有一个明确的起始点,即2013年6月13日的余额宝上线。目前,包括“宝宝”1.0、2.0、3.0版本在内的“宝宝”军团资金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元。尽管规模增长很快,但与其说这是互联网金融的胜利,不如说这是利率非市场化时代造成的利率差异的套利。
以金融早已市场化的美国为例,并没有类余额宝的产品,昔日可以直接对应余额宝的是PayPal公司的货币市场基金,诞生于1999年,2011年由于利率过低而清盘。美国类余额宝产品 “不吃香”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利率是市场化的,因而不存在像中国这样可以进行十几倍套利的空间。
二是P2P网贷助推金融大众化。首先,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当前国内项目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出资人则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P2P将一线城市的多余资金配置到二三线城市,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其次,P2P对解决包括个人贷款难在内的小微企业困局发挥了很大作用,以平安保险集团旗下陆金所的成功为例,陆金所“稳盈-安e贷”服务将借款人的贷款额度设定为1万~15万元,期限1~3年,等额本息还款;投资人收益是贷款利率的140%;平安融资担保为借款人的债务提供担保。目前,我国P2P平台有1200余家,日均交易规模达12亿元。
三是网商银行开启银行新时代。最具标志性的是阿里旗下的浙江网商银行获批,其客户群体包括电商中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业务模式主要是“小存小贷”,存款20万元以下,贷款500万元以下;运营方式为全网络化运营。
网商银行的金融基础理念与传统商行并不一样。以浙江网商银行为例,其征信体系是基于经济交易产生的数据,在整个淘宝系统里拥有八年的数据支撑,包括十几万家商户和几亿人的交易数据,前至企业的信用、资金、流水等,后至个人的消费习惯、购买行为、经济状况等,包揽全面且细致入微。
四是众筹开启创业者共享财富时代。以阿里“娱乐宝”为例,作为一个理财项目,其通过向网络投资人募集资金;发起人展示创意,在募集资金的同时达到宣传推广的效果;投资人全程参与项目投资过程,拓宽百姓投资疆界的同时,为筹拍电影先期发展了粉丝和客户。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具有十分正面的意义。目前我国有众筹平台80余家。
互联网的“用户”破局
保险资管公司服务的客户群与保险公司服务的客户群有比较高的重叠度,保险客户群中的高端客户也是险资公司传统的客户群。除此之外,购买保险产品的客户还包括更多中产或中等偏下阶层,他们也是未来险资公司主攻的客户方向。
首先,从拓展用户群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实实在在扩大了险资机构的用户范围。以前保险理财产品服务的都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客户群,起点动辄100万元以上。工薪阶层、学生族群、草根人群与保险资管保持相当距离的原因是能拿出100万元资金的个人实属凤毛麟角,而随着互联网金融以“一元钱起步”造就的低门槛出现,极大丰富了金融机构的客服阶层,工薪阶层、学生族群、草根人群都可以发展成为险资的客户。
其次,85后、90后的行为模式与70后完全不同。比如对手机的使用,85后、90后基于手机的消费习惯已经养成,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移动客户端就会一统天下。同时,85后、90后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与70后完全不同。对85后、90后而言,重要的是好玩、有趣、收益方便等,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要想“拿下”这个族群,一是必须“搞定”移动端,二是移动端内容必须按照85后、90后的使用习惯进行设计,这对传统险资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最后,险资用户体验的最大问题是找准客户。一要分清客户是谁,二要明白不同客户对体验的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想象一位购买三五百万资管产品的客户不用电话也不用见客户经理,在APP上随便看看即可将500万元轻易转账。但是,这个客户群体仍然需要移动端的存在,接收关于其购买产品的通知、告知其产品运转情况、下一步将会进行何种操作、公司近期投资行为及方向、将推出哪些新产品,等等。
得账户者得天下
如果说互联网保险就是在互联网上设计、研发、销售保险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那么保险资管与互联网融合后的运营行为也将是如此。但与互联网公司不同的是,险资公司需要在前期过程中不断对产品端进行改革。这也是险资公司相对存在竞争优势的地方。换句话说,如果险资公司与互联网公司拼客户量将会很难,无异于以己之短、搏人之长,因而险资公司在互联网平台上更重要的还是基于已有的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与此同时,互联网不仅使各公司考虑如何重新匹配线上、线下资源,还开启了不同公司的资源整合之路,对行业未来的业态分化、市场分工都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实现?很简单,得账户者得天下。对金融机构来说,“大账户”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泛平台”的账户,金融机构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企业或一个人,不仅包括经济行为,也包括社会行为等。
此外,对险资这样的传统金融企业来说,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其最大的优势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资产端,另一部分是庞大的线下队伍,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服务于他们,是险资公司必须认真思考的。
以阿里数据库为例,其对于信贷风险管控的价值在于,通过网络互动收获了以前商业银行只有通过看报表、现场收集才能获得的资料,在效率和精确度上有所帮助。然而,一个主体,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不一定只在阿里平台进行交易,在其他平台还会有其他更多交易,所以阿里的平台只可能是一部分信息。阿里金融在对一个借款人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除了从自己平台上获得的信息,还要加上从公共来源渠道获得的信息,再加上征信系统的信息,以及其他信息,才能在这些信息基础上进行风险判断。
而基于大数据支持的互联网保险由于拥有优于传统保险的风险识别能力,因而拥有获得更精准定价的能力,从而具有成本优势和风险控制优势。
慧择提示:基于大数据支持的互联网保险由于拥有优于传统保险的风险识别能力,因而拥有获得更精准定价的能力,而且它更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