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保险行业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正在推陈出新。“雾霾险”、“世界杯遗憾险”纷纷登场,声称不是保险的“
贴条险”也在手机App高调上线,最终于3月23日晚间因配合监管调查被迫停售。
“贴条险”被迫下架
打着创新标牌的“伪保险”在保险业内层出不穷。如针对雾霾侵扰而推出的“雾霾险”、夏日当空推出的“37℃高温险”、摇车号难推出的“摇号险”,甚至在去年世界杯期间,不少险企扎堆推出“小组赛遗憾险”、“八强赛遗憾险”、“大力神杯遗憾险”等在内的“世界杯遗憾险”。诸如此类的保险推出,引起高度关注的同时,也招来了非议,被标上了“伪保险”的标签。
正因为背离保险原理,上述多款产品引来了保监会的严厉惩罚。去年中旬,保监会开出禁令,严禁
保险公司开发带有赌博或博彩性质的保险产品。
现在,非保险的科技公司也杀入这一领域。“你贴条,我贴钱。”3月11日,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在手机软件中,高调推出App“OK车险”,打出响亮口号,提供“贴条补钱”服务。手机用户通过下载该免费App后,花1元购买软件上的“贴条险”,一旦违法停车被贴罚条,就可以获赔100元。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款化解车主贴条难堪的产品,却在上线不到10天后,便遭到监管部门的调查。保监会明确表示,“贴条险”针对违法行为提供赔偿,既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也不符合保险原理,有关机构和人员涉嫌非法经营保险业务,请广大消费者注意防范风险。就在监管部门表态之后,笔者通过手机App仍可以购买“贴条险”。不过,3月23日晚间,“OK车险”发布了停售声明,表示配合监管调查,相关的产品也随之下架。
“OK车险”辩解非保险
尽管“贴条险”已下架,但发起推出这一产品的“OK车险”CEO齐石则一直为这一产品的身份做着辩解,始终认为这并非保险产品,而只是针对车主停车难,有时无意违章停车被罚推出的一项创新性服务。
在手机App“OK车险”平台上,还进一步介绍了“贴条险”产品的初衷,认为这是缓解困扰城市车主停车难的问题,并认为这是突破传统车险形式,是国内首个针对贴条违章的类金融服务。
在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调查的公告后,“OK车险”也进行了澄请,表示“贴条险”自上线之日起就定位为一个服务,而不是保险产品。在“贴条险”的用户服务条款里面,也明示了“贴条险”是一项服务,和客户的关系是服务关系而不是保险契约关系。
有保险分析人士认为,此前“OK车险”在介绍“贴条险”时,就曾表示这是为车主提供一站式的掌上车生活体验,功能囊括车险投保、理赔、车主金融、违章查询和代办等等。“而现在又说不是保险产品,显然是自相矛盾。”
有保险公司高管也表态,自称“OK车险”仅是一项服务,不能否认它就没有保险的属性,保险现是一项服务,而新“国十条”更是将保险定位为现代金融服务业。
事实上,齐石在谈及国外此前产品时,也是引用保险方面的知识和事例,例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安全驾驶员保险计划”。马萨诸塞州保监局制定了根据车主违章和理赔历史数据计算而成的“安全驾驶分数”,不仅把此分数提供给各保险公司作为定价因子,更是把分数对应的车险折扣系数推广给全社会,鼓励用户遵守规章、注意安全。如此看来,“OK车险”引入保险原理而否认这是保险产品,则有狡辩之嫌。
“险”字被禁随意用
尽管齐石极力否认,但手机App“OK车险”推出“贴条险”,很容易让人联想这是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一项服务。“OK车险”在澄清中解释,命名中有“险”字是为了方便用户理解这样一种有或然性的服务(如果叫“贴条补贴”用户可能会理解为每次贴条会有这个补贴)。
除了“贴条险”外,“OK车险”还提供其他服务,如车主熟悉的道路救援服务,当发生抛锚等事故的时候,服务才被激活,否则期满失效。再比如很多电子产品和汽车的延保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的,也是一种针对产品质量问题的服务。
正因为齐石等人一直否认这一保险产品,就在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之后,“OK车险”第一时间在“贴条险”的注意事项中做出了更新,重申了“贴条险”不是一个保险产品,并且给出了保监会风险提示的链接,希望减少可能的误导。
究竟在各领域的创新服务中,是否可用“保险”、“车险”、“险”等字眼?对此,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也指出,“险”字不能随便碰,就像此前“图书银行”被叫停一样,“银行”二字也不能随便乱用。如果任何人都可以做“类保险”、“类银行”,金融秩序就会混乱。不管“贴条险”是否认为自己是保险产品,但消费者会误认为是保险。同时,“贴条险”客观上降低了违规停车的成本,可能就会起到“鼓励”违规行为的负面作用。
违背本质涉嫌违法
目前,监管机构对这一“贴条险”展开调查。但不少行业人士均认为,这一产品上市销售,已涉嫌违法。
据了解,保险产品推出是为了帮助消费者应对不可预知的风险,以减少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车主违章停车本身却是违规行为。如果对此类行为进行补偿,难免会有不自觉的车主心存侥幸“赌一把”,如此变相鼓励违章停车的做法,将无疑会加剧交通拥堵。
通常而言,一款产品的推出需要进行风险测算、精算概率等,而产品推出还需要报监管部门审核或备案。“既然当事方否定是保险产品,那风险测算和精算很可能都没有。”一位分析人士如是指出,而保监会的表态则显示出全然不知。中高盛律师事务所安全专业律师李滨指出,从这一产品的设计可以看出,对概率性事件发生进行预测或其他方面,即使脱离了主体资格,也是保险。
保监会对相关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机构都对资本金、产品开发、销售、理赔、退保等有严格的要求。平安产险一位业务经理就指出,在“贴条险”的各种介绍中,并没有退款流程及手续费方面的介绍, 同时销售方有“特殊情形下,随时中断或终止向用户提供服务而无需通知用户”的约定,因此消费者最好理性消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目前来看,“贴条险”是否为保险,开发手机App背后的企业是否有权经营这一业务成为问题的关键。资料显示,开发这一产品的是上海保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互联技术转让、电子产品销售等,并没有从事相关保险产品开发和销售的资格。一旦被认定为开发并销售保险产品,将受到法律制裁。依据《刑法修正案》规定,未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非法经营
商业保险业务,扰乱市场秩序,并依情节严重程度将受到法律的处罚。
慧择提示:任何企业经营都必须在一个管制范围内,不能超出了这个管制范围,不然的话只能昙花一现,“贴条险”的结局就是一个例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对于行业发展的监管力度还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