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时如何提防“被忽悠”呢?以下几个要点相信会有所帮助:
1.不要轻信银行。
曾几何时,银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个存钱的地方。而存款的高安全性,使得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银行的信任度极高。不过,伴随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其业务早已不限于存款,诸如信用卡、房贷这类的贷款业务,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保险代销这些中介业务,正日益成为银行业务的主力,而在从事这些业务时,银行的“忽悠”劣迹亦越来越多--银行保险代销业务更是劣迹扎堆之处。正因此,保监会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连结保险销售管理的通知》中才会将银行渠道的投连险销售限制在理财中心和理财柜台,储蓄柜台将不得销售投连险,并将银行渠道的投连险新单趸交保费限制在3万元以上,以及建立风险测评制度。
面对银保渠道,投保者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1)不能因为是银行卖的保险就放松警惕,反而要因此加强警惕;
2)不要轻信银行理财柜台提供的保险宣传单,以往营销人员私印宣传单夸大产品特性的情况亦有发生;
3)不要当场做决定。很多投保者往往本来是去办理存款等简单业务,但是经不起营销人员的劝导,在未经研究清楚产品特性前就买下了产品,从而导致了“被忽悠”。
比较稳妥的方法是打定主意并告知营销人员不当场决定,将产品资料拿回家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与保险公司官方资料是否一致,并查询网上相关评论确认相关产品确有可取之处后再做决定,再去银行购买。
2.心痒收益之前先问费用。
每逢降息周期,都是诸如万能险等储蓄类保险畅销的时节。从此前的降息周期来看,许多银行客户往往被万能险相对较高的结算利率所吸引,从而舍定存而取万能险。不过,万能险和定期存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后者只有利息收入,而无任何的隐含费用,即使是提前兑现,亦不过损失定期利息,而不会损失本金。但是万能险则不同,有着诸多的额外费用,比如购买时有初始费用,若未持有满一定年限,还有不同比例的退保费用,在将这些费用综合考虑之后,万能险相对较高的结算利率是否依然比定期存款收益更高,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投保者必须对此仔细测算之后再做决定--尤其是考虑到万能险的流动性稍逊,绝不适合随时可能需要使用相关资金的投保者。
3.保险并不是安全的同义词。
一直以来,保险给予投保者的印象都是“安全”。的确诸如万能险、分红险等传统储蓄类保险,除了实现规定的费用外,一般对于本金是可以做到100%保证的。但是,像投连险这样新型的储蓄类保险,其本质接近基金多过保险,根据投资的市场不同,存在着不同的风险。若是股票型账户或者偏股型账户,不但存在亏钱的可能,甚至股市不好还存在巨亏的可能。然而,以往有部分保险营销人员在劝说投保者购买投连险时,以“这是保险,很安全”作为幌子,让很多投保者忽略了个中风险,从而导致了巨大的损失。
4.保费收益和保额收益别混淆。
这几年,由于万能险和投连险为人诟病的问题不少,越来越多投保人将焦点转向分红险--尤其是一些看似很吸引人的分红险。比如某些分红险会表示,投保人购买后,每两年可获得保额10%的分红。
不少投保人光注意了两年和10%两个数字,以为相当于单利5%的收益,因此而激动不已。但是,保险的保额和保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尤其是分红险,因为具有分红的概念,身故保额10万元的保险,其累计保费也许是20万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保额的10%,也许不过是保费的5%,两年再一除,就只有2.5%了。保险公司用保额来表述收益率,无论蓄意还是无意,的确会误导许多不仔细的投保者,高估了保险的收益。
5.演示收益非保证。
分红险产品宣传中,往往会给出一些看着非常美妙令人激动的投保示例,而这些示例往往在不起眼的地方才标明是按照“中档演示收益计算”。需知,分红险一般会给出高、中、低三个收益演示,“低收益”一般等同于保证收益,而“高收益”和“中等收益”不过是保险公司的测算,不具有任何的保证。若投保人根据演示收益来做投保决策,很容易便会高估收益,做出错误决策。
达尔文10号重疾险
抵税利器中荷岁岁享护理险,买前必知的13个问题!
慧择小马老师|1277 浏览
限时放宽!给父母买长相安长期医疗险,免体检和人工核保啦!
慧择小马老师|1025 浏览
短短3天,她帮客户要回了漏赔的100万!
慧择小马老师|352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