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我国失业保险覆盖面不全面

更新时间:2017-08-28 12:31
  【摘要】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在1986年建立,它的建立对于失业人员来说,能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也能促进再就业,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并不够广,执行上也并不顺利,有很多方面亟待解决。

  实际上,我国的就业和失业保障制度从建设之初就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总量规模将逐步加大,而这部分农民工却没有被制度所覆盖。此外,由于失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失业保险覆盖面窄的现象,导致收缴的失业保险数额有限,基金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远低于国际上失业救济金的平均水平,致使其难以应付越来越严峻的失业保障形势,失业保险的受益率和替代率较低,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偿的总体水平不高。而且目前失业保险制度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是地级市层次的失业保险统筹。由于统筹层次较低,基金的整体承受能力较弱,从而造成了一些地区失业保险基金严重不足,而另一些地区则存在大量结余。我国现阶段只有部分地区建立了调剂金制度,失业保险社会互济的功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法规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失业保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则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进行解决,而且关于失业保险制度监管机构的描述也比较笼统,致使监管部门不能完全发挥其有效的监督作用,使失业保险工作在征缴、使用、监管方面面临严重困难。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失业保险金的领取资格审核不够严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一部分人在就业的过程还领取着失业保险金。失业人员与原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按规定办理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失业救济金,但其重新就业后却没有办理相应的就业手续,也未缴纳劳动保险,使管理部门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举例来说,我国《失业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然而正是这样的规定对于在不同统筹地区重新就业的人员而言,办理保险事务的操作难度极大。

  针对失业保险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从业人员结构和层次的不断发生变化,相对于正规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应针对具体特点,合理确定标准和操作办法,要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拓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这些人员尽快纳入失业保险的征缴范围,确保灵活就业人员能够顺利参保失业保险,使这部分人的失业保险得以保障。其次,要合理确定基金使用的比例。以失业救济和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紧密结合再就业,实行有效管理。一是将基金用于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失业救济金、医疗补助金、生活困难补助和失业女职工生育补助金等方面进行合理分配;二是运用一定的基金积极帮助失业职工再就业,包括转业训练费、生产自救费、职业介绍等,同时,通过发放一定的救济金作为启动资金,鼓励失业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三是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对于那些一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可考虑从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角度,逐步将他们纳入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失业保险基金应该出一部分钱,通过发放职业培训补贴等方式,帮助这些大学生尽快就业。再次,要实行失业待遇领取与个人缴费挂钩。针对单位及个人缴费基数高低不一,领取待遇却无差别这一现象,建议实行保险待遇标准与缴费相挂钩。在不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遵循“多缴多领,少缴少领”的原则,计算失业保险待遇,充分调动企业及员工参保的积极性,在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结合的同时,充分实现权力与义务的对应,维护制度的公平性。

  不仅如此,我国还应当提高失业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在立法上应当对失业保险的统筹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由市县级统筹扩大到省级统筹,甚至达到全国统筹,统一基金管理,规范基金收支标准,避免出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出现的失业保险基金收支失衡问题,提高失业保险机制的抵御风险能力。同时,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和配套措施,劳动保险管理部门应督促指导职业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培训方案,增强对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提高他们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并且研究制定加快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将全国的劳动就业需求信息集中到劳动就业服务网络中,为失业者提供比较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

  慧择提示:综上所述,您对失业保险的现状应该也了解了一些,当前要做的就是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再有就是针对失业保险存在的种种问题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