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保险业加大信用力建设

更新时间:2017-08-27 17:30
  【摘要】信用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对于经营风险和信用的保险业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但是,在生活中,很多的保险行业只是一味的追求业绩,反而忽视了信用建设,这对保险行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为了扭转这样的趋势,监管部门已然“亮剑”

  日前,保险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中国保险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下称“保险信用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保险业信用制度体系、信用评价基本规则和标准体系,基本建成保险业统一开放的信用信息系统和覆盖全行业的征信系统。

  不甚满意
  为提高保险行业的服务质量与信用水平,保监会曾陆续出台《保险从业人员行为准则》、《保险监管人员行为准则》、《保险营销员诚信记录管理办法》等监管规定和办法。但消费者对整个保险业的信用状况依然不甚满意。

  数据显示,我国保监会机关及各保监局共接受各类涉及保险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投诉总量20294件,同比上升34.58%,反映有效投诉事项21913个,同比上升36.82%。其中投诉最多的要数保险公司合同纠纷和保险公司违法违规。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保险征信系统和信用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信用体系的市场治理功效有待发挥。目前保险销售误导、惜赔拖赔、弄虚作假、不正当竞争、骗保骗赔等不诚信现象依然存在。

  与其他一次性消费品不同,保险是一个中长期(或终生性)产品,人们对其服务与诚信水平的要求更高。好的保险销售人员应在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获取自己应有的佣金,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但在现实操作中,大量保险销售人员为获取最大的佣金收益,倾向于兜售更多、更高保额的产品,而忽视消费者“少花钱多办事”的实际需求,使销售人员与消费者的关系出现本末倒置。为改变这一格局,保险诚信建设迫在眉睫。

  建“ 红黑”名单
  对保险行业来说,信用体系建设包括保险机构、保险从业人员乃至保险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并依托这些记录,对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信用评价。在以往,这些信息零零散散地存储于各家保险公司,并未实现联网对接与信用共享,未能建立保险业统一信用信息平台。

  之所以出现保险从业人员的不诚信行为,与其违规成本偏低紧密相关。在保险信用规划中,“红名单”、“黑名单”将成为一把利器,用于加大对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力度。保监会将在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审批、政策扶持等方面实施信用分类分级监管,未来保险行业的失信者会因失信而付出代价,到哪儿都碰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保险行业的不诚信行为使整个保险业的形象受损,而一个中长期的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比较系统地提升保险行业信用水平,利于行业发展。一旦建成全系统联网的信用体系,未来哪些保险公司不诚信、哪些保险代理人不可靠等信息均一目了然,将迫使不符合规范的从业者不断改善自己或逐步退出市场。

  慧择提示:保险行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关系到投保人的利益问题,如果保险公司只是一味的用欺骗的方式来经营公司,那么这样的公司也不会有长久存在的必要了,对于这样的公司,监管部门也该加大监管力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