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结构性理财产品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更新时间:2015-04-21 13:26
  【摘要】随着人们投资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各类理财产品开始积极涌现。其中,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就目前形势而言,结构性理财产品前景广阔。

  2014年,国内共有2737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较2013年增长48.91%,市场占比上升0.27个百分点。中信建投分析师杨荣、张明日前指出,结构性理财产品结合了固定收益类的低风险资产和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资产,可以满足各类风格投资者的需求,结构性理财在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全球结构化产品年发行金额已超过5000亿美元,保有规模超过7.5万亿美元。截至2014年6月末,我国银行理财资金账面余额为12.65万亿元,杨荣、张明按照结构化产品6%—8%的市场份额计算,其保有规模在7500—10000亿元,“相比我国经济与金融市场总量而言仍然滞后”。

  从我国结构性产品的挂钩标的看,挂钩权益类产品的占比仅为30%左右,远低于美国市场8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全球40%以上的水平。而挂钩汇率和利率的产品占比分别达到30%和20%左右。另外,从保本率看,中国绝大部分结构性产品保本率达到100%(含)以上,而美国的情形正好相反。

  “结构化理财产品顺应了我国商业银行大资管时代客户个性化理财需求,其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保本甚至保证收益的产品占多数,其成本居高不下,甚至有银行认为结构化产品本身是(收益率)恶性竞争的产物。这表明结构化理财产品仍未摆脱理财产品的"隐形担保"和"刚性兑付"的问题,理财业务并未实现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杨荣、张明指出,银行仍以“销售理财”为业务核心,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与销售方面。

  就产品设计而言,杨荣、张明表示,“我国结构化理财产品虽然数目众多,但很多产品设计结构类似,几乎都是股票、利率、汇率、股指的简单组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到期收益率相比外资行产品偏离度也更大。此外,我国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设置较为粗糙,风险梯度设计简单,难以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他们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仍然以销售产品为重心,所以在设计产品时大多将已有的理财产品进行组合,或者照搬外资行已发行产品,仅仅对其挂钩标的资产或产品设计要素稍作修改,造成了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以及最终受益常不达预期的现象。销售导向也造成了产品设计中倾向于提供保本甚至保收益的"稳健型"产品,没有将结构化产品强大的产品创新功能发挥出来。”

  就产品销售而言,杨荣、张明指出,“银行并未真正以资产管理产品提供商的角度,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来实现产品营销,忽视了客户需求的重要性,结构化理财产品仍然以推销为主,很少考虑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类型和需求,也很少考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无风险利率有望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认清理财业务的资产管理属性,产品运作将更加独立、权责将更为明晰,产品设计与营销上将更加贴近客户需求。”杨荣、张明表示,依靠商业银行的渠道、高端客户等独特优势,未来权益类挂钩的净值型结构化产品有望迎来大发展。

  慧择提示:截至2014年,我国共发行2737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此类产品既包括固定收益类的低风险资产,也涵盖了高风险资产,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种需求。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结构性理财产品正迎来高速发展阶段,其发展前景十分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