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机构期盼债券小牛争春 静候政策佳音

更新时间:2015-01-15 15:17
  【摘要】近期以来,一向低迷的债券市场开始打破沉默,与此同时,多只产品的收益率开始不断上涨,然而好景不长。据了解,债牛重振尚待政策指引,其具体事实情况如下。

  最近两日,债券收益率连续下行,去年底以来一直沉闷的盘面终见起色。事实上,在经济弱、通胀低的基本面环境下,货币政策放松仍有想象空间,加上季节性配置需求与供给低谷共同改善供需关系,此前市场也较为看好一季度债市行情。不过,综合机构最新观点来看,受制于信贷投放力度不明确、政策态度不清晰等因素,债券市场短期还难以彻底走出纠结的状态。在机会总体大于风险的情况下,多家机构均建议短期以持券观望为宜,等待进一步政策信号的出现。

  期盼小牛争春
  13日,债券市场打破沉默,出现明显上涨。中债到期收益率曲线显示,13日银行间待偿期为10年的固息国债收益率下行逾5bp至3.58%,此前10年期国债已在3.63%一线盘整了超过两周时间。14日,债券收益率继续下行,10年期国债中债收益率再降4bp左右。
  在近两日债市上涨的背后,尽管有续做MLF的传言在暗地使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债券市场人心思涨的氛围。事实上,此前很多机构看好2015年一季度债券市场行情,原因在于:
  首先,经济增长形势仍不乐观。2014年12月份的宏观数据正陆续公布,预先发布的PMI数据显示当月宏观经济继续走软。高频数据方面,2015年伊始,五大电力集团耗煤增速继续下滑,同样表明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社会总需求改善乏力,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突出。
  其次,通胀持续低迷,工业品价格通缩形势严峻,市场利率具备继续下行的空间。去年8月以来,工业品价格加速下行,PPI通缩形势严峻。考虑到美元升值、全球经济形势疲软,大宗商品价格下行趋势依旧,未来工业品持续通缩可能性大。在工业品持续通缩背景下,消费价格维持弱势可能性大,通胀整体低迷的态势难改。
  通胀预期是影响债券利率定位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通胀走低的环境中,近期全球债券收益率持续下降。数据显示,近期日本和德国的10年期国债利率已创出历史新低,英国和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离2012年7月份的历史低点也已不远。中国国债收益率目前仍在历史平均水平上方,收益率仍有向下的想象空间。
  再者,经济弱、通胀低的基本面环境下,货币政策放松仍有余地。一方面,经济弱势形成货币政策托底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胀低迷,导致实际利率不降反升,这不利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货币政策仍有较大放松压力。
  最后,一季度供需关系良好,有利于债券市场酝酿多头行情。一季度,机构全年投资计划下达,在早投资早受益的观念作用下,债市处于季节性的配置旺季。与此同时,一季度又是传统的债券供给旺季,结合国债发行计划及城投债供给萎缩来看,一季度供给压力尚不足虑。

  静候政策佳音
  从昨日市场表现看,尽管MLF续做的刺激被逐渐消化,但得益于好于预期的流动性环境支持,债券市场维持暖意。考虑到新股发行高峰期已现,流动性已难见剧烈收紧的情况,待申购资金解冻后,进一步改善值得期待,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场看多情绪。不过,多家机构最新观点显示,鉴于经济数据披露期的谨慎情绪难除,而货币政策尚无有力宽松举措,当前债券市场的上涨力度和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基建发力、信贷投放加快、房地产销售反弹,使得市场对于经济短期回稳不乏担忧。上周,有媒体报道发改委新批“七万亿”投资项目,基建发力会否推动经济企稳的话题被广泛讨论。同时,2014年12月信贷数据披露在即,在解锁贷存比、放松信贷额度控制的背景下,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化的趋势也引起关注。另外,房地产销量在降息后明显反弹,有观点担忧销售回暖可能刺激房地产投资回升。总体看,在经济增长数据披露前期,投资者可能继续在经济低迷的现状与经济可能企稳的预期之间纠结。
  而全面降准预期再三落空,降低了市场对于短期内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一位股份行交易员直言,政策预期是本轮牛市最重要的推手,当前人心思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奈何“风”一直不来。从这个角度看,13日一则央行续做MLF的传闻就刺激债券市场全线上涨并不难理解。但与市场期望的政策相比,续做MLF的“风力”太小。申银万国证券报告进一步指出,MLF主要是为了弥补新增外汇占款减少形成的基础货币供应缺口,从货币总量上看并无明显放松;此次续做MLF没有带来大量的净投放,也不应视为央行放松了货币政策;因此,续做MLF的消息难以持续驱动债券利率下行。
  短期操作策略方面,申银万国证券表示,虽对未来利率下行趋势保持乐观,但目前阶段利率波动区间可能难以趋势下移,建议投资者莫要追高。中金公司报告建议,在机会大于风险的情况下,投资者可持券待涨,静候政策佳音。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债券收益率跌跌不休,机构期盼债券小牛争春,并静候政策佳音。此外,PPI通缩形势不断严峻,故政府须积极出台相关支持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