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对保险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上升,各项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进入2015年后,
保险业“收红利”与“危机感”并存。
2015年第一个工作日,开业不久的第一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李克强总理一行亲眼见证了第一笔“无营业网点、无营业柜台、无财产担保”贷款的发放,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即可完成操作。新年开工首日,互联网银行中的“第一个吃螃蟹者”,有望在未来获得“便利的环境”和“温暖的春天”。也正如市场各方预期的那样,随着越来越多的政策红利释放,这一轮由技术力量推动的变革,在新一年里的变化速度只会更快,对传统金融业改革的倒逼作用“只强不弱”。
“大金融”概念下,这样的危机感不仅仅存在于银行业。一手缔造“平安战车”模式的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新年致辞中表示,2014年是平安有史以来“危机感最强烈、自我革新最深刻”的一年,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迅猛的科技发展趋势,平安集团整体战略全面升级,推动传统和非传统业务并重发展。走进2015年,这份危机感“一如既往”,最大的挑战将是“内部协同”。
这一次,平安向世人展示了号称“四个市场、两朵云、一扇门”的互联网金融战略体系。非传统业务的比肩而立,揭示了这家由传统保险业务起家的金融巨头“一直存在的危机感”。
但类似的感觉一定不是平安独有。2015年,大到综合金融架构初具雏形的保险业巨头,小到“摸着石头过河”的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整个保险业面对的外部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尤其在金融改革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环境、货币利率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还在持续增多,全行业能否延续2014年得之不易的“经营改善、运行平稳”势头,有待实践的检验。
值得欣喜的是,赋予保险业更高战略定位的保险“新国十条”,有望在2015年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和制度红利,为推动保险业大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加灵活的政策空间。
保险业究竟有多少红利值得期待?按照官方公开透露的消息,2015年,旨在撬动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试点将争取尽快落地,示范产品开发和信息平台建设正在准备中;涉及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参保人员的大病保险试点,将全面推至全国范围;各方酝酿已久的
巨灾保险制度有望破茧而出;9万亿保险资金的容身之处还将扩大到更加宽广的范围。以2014年岁末最后一天为例,保监会密集发布多项通知,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保险资金首次获准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打破了以往险企不能参股或设立股权投资管理机构的限制,由过去单纯的投资方转变为募资方,通过发起设立私募基金,行使一般合伙人(GP)和基金管理人的职责。并且,在制定规则的同时,此次试点还允许打破惯例,同意光大永明资产等6家险企同步发起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探路“先行先试”。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无疑体现出“新国十条”鼓励设立专业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政策意见落到了实处,最终目的是为推动资产管理市场化改革加快步伐。
一系列政策红利的释放,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推动行业朝着健康、积极的市场化改革方向行进。从资产管理到产品定价,从传统主业到保险产业链,从参与社会管理到提供经济补偿,2015年,借力“新国十条”的政策东风,保险业经营的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推向深入,这是行业发展的既定方向,也是实现2020年“保险强国”目标的必经之路。为顺应这一趋势,保险监管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在依法监管、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尽量“放”和有效“管”的监管思路已经达成共识,随着符合国情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即将成型并付诸实施,保险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将随之提升。
说到市场化改革,处于进行时的产
寿险费率改革是核心命题,人们期待这项改革在2015年进一步覆盖到占比更大的分红险领域和商业车险领域。相比之下,市场化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样不可回避。2014年3月,保监会出台《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管理办法》,放开了同业收购,放松了融资来源,放宽了股东资质,有关保险市场退出和风险处置的相关制度正在紧锣密鼓地建立与完善中,为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按照“新国十条”的重新定义,保险要成为政府、企业、居民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为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质量的重要渠道,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为实现这样的愿景目标,2015年会像任何一个年度那样,成为历史车轮行进时留下的一枚印迹;2015年也许会和其他的年度略有不同,在收获鼓点相对密集的政策红利时,强烈的危机感一并存在,只不过,后者的感觉会越来越强。
慧择提示:在2014年,保险业“危机感最强烈、自我革新最深刻”。在新的一年,一系列政策红利即将密集释放,保险业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