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界首市创新“三农”保险综合服务 推进土地流转工作

更新时间:2017-08-28 16:07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得到较大的进展,而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在界首市,土地流转率高于全国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土地流转经济发展水平,界首市不断创新“三农保险综合服务。

  界首市(县级)是安徽土地流转“第一县”,截至2014年6月底,全县土地流转率75.5%,大幅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土地流转带动农业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目前该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76家,家庭农场213家。为了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融资难、风险大等问题,保险业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围绕新型农业主体发展需求,探索“三农保险综合服务创新,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夯实保险创新工作基础。夯实政策基础。界首市政府把创新“三农”保险服务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要抓手,要求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保险综合创新,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夯实产品基础。保险公司会同政府及农业专家,开展设施农业风险状况评估,科学测算当地大宗农作物种植物化成本,综合考虑财政负担能力,合理确定保额和费率,推出大宗农作物补充保险和设施农业保险。夯实服务基础。开通“土地流转+农业保险”服务绿色通道,将保险服务纳入土地流转服务流程。在界首市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内,设立保险承保理赔服务窗口,将上游的土地经营权变更登记(国土局)、家庭农场资格认定(农委)和下游的贷款申请发放(银行)、费息补贴领取(财政局)等流程整合,提高服务效率,省去农户奔波之累。

  二是提高流转大户保障水平。在界首市,凡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小麦、玉米、大豆三类种植户,即可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投保补充保险。投保后,小麦保额由270元/亩提高至500元/亩,玉米保额由250元/亩提高至400元/亩,大豆保额由170元/亩提高至260元/亩,补充保险费率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持一致,财政予以50%的保费补贴。针对规模经营50亩以上连片大棚的农业生产大户,财政将补贴比例由35%提高至55%,钢架大棚和竹木大棚每亩分别少交保费45.6元、50元,进一步减轻了设施农业生产大户的保费支出压力,提高投保积极性。

  三是促进涉农贷款资金投放。开办“特色农险保单+质押贷款”,持有大宗农作物补充保险和设施农业保险保单的生产大户,将保单抵押给银行即可获贷款。针对大宗农作物和设施农业的贷款额度最高分别可达保额的70%和50%。因灾欠收绝收影响还贷时,保险赔付优先归还银行,剩余部分支付农户,不足部分农户补缴。发展“贷款保证保险+信用贷款”,为满足大宗农作物和设施农业大户之外其他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开展家庭农场农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当地农委综合考虑经营状况、资金实力、信用水平等因素,向保险和银行机构推荐辖区内的优质家庭农场,银保双方共同开展资信调查后,家庭农场投保贷款保证保险,最高可获得300万元贷款。贷款逾期时,保险和银行按照9:1的比例分担损失。

  农业大户办理两类贷款可获“费息双补”,市财政分别对涉农贷款利息和保证保险保费予以50%的补贴。贷款逾期时,市财政出资500万元设立的专项风险基金先行偿还,土地流转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开展追偿,农委可将农业经营主体的各类奖补资金优先用于偿还违约贷款。

  界首市综合保险服务创新工作自2013年10月启动以来,大宗农作物补充保险和设施农业保险累计为235户农业大户提供保险保障8440万元,6.83万亩流转土地获得保险保障。保单质押和保证保险贷款累计额度1200万元,32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受益,涉及大宗农作物、苗木、西瓜、蔬菜、常规作物良种繁育等多种类农业经营。第二批50家家庭农场贷款推荐名单正在拟定中,预计支持保证保险贷款5000万元。

  下一步,保险业继续努力延伸“三农”保险服务,针对界首当地农业经济特点,逐步发展黄牛、黄羊、苗木花卉等领域的特色农业保险;探索开展西瓜、马铃薯、草莓等经济作物的价格指数保险,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天气风险外,提供市场风险方面的保障;增进与农委、银行等单位和部门的合作,共同加强宣传推广,促进保险支持融资服务覆盖更多土地流转大户。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安徽省界首市延伸“三农”保险服务链条,不断创新发展“三农”保险综合服务。除了夯实保险创新工作基础,界首市还提高土地流转大户的保障水平,助力土地流转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