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有关部门决定推行“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此同时,很多人都开始积极关注长期护理保险。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86.1%受访者支持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保,其具体情况如下。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203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1%的受访者支持将长期
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71.3%的受访者愿意为长期护理保险缴费。受访者中,90后占4.0%,80后占38.4%,70后占36.1%,60后占14.7%,50后占5.7%。
88.5%受访者期待国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家住宁夏西夏区的贺新今年55岁,她发现小区里好几位70多岁的老人,生病时找不到合适的护理人员,只能硬撑着。她了解到公立养老院床位很紧张,一家口碑不错的民营养老院,每月价格在2000元左右,还不算特殊情况的护理费用,“我每月的养老金才1500元,也不想给孩子增加负担,将来指望谁来照顾呢?”
调查显示,47.7%的受访者遇到过父母生病自己护理不过来的情况,44.8%的受访者表示虽然“目前还没遇到,但会遇到的”,仅7.5%的受访者选择“没遇到,应该也不会遇到”。
自从学校里一位30多岁的老师得了骨癌,陕西宝鸡某大学教师史平(化名)就特别关注医疗护理等问题,“很多病不只是老年人会得,糖尿病、脑卒中等都有年轻化的趋势,康复期又长,需要社会提供更多护理服务”。她注意到,当地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护理人才供不应求,但是因为工资低,不少人学成后都想出国工作。
调查中,89.1%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缺乏专业护理人员。88.4%的受访者感觉当前的护理费用高。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戴卫东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家庭赡养功能削弱、疾病谱改变、慢性病患者与重残老年人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出现了老年人自理能力整体下降、长期护理成本居高不下、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失衡等问题。
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2010年末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到2015年,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已经超过100万,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对于普通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失独家庭来说,如果有需要长期护理的病人,负担会很重,国家急需对长期护理领域进行制度顶层设计。”戴卫东说。
调查显示,88.5%的受访者期待国家建立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九成受访者支持将特定老人护理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据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杨红燕副教授介绍,目前各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有社会保险和
商业保险两大类。前者由政府强制实施,以德国、日本为典型代表;后者由商业保险公司自愿开办,以美国为代表。国外的经验表明,运作良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能有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对老龄化危机。
“我国应该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戴卫东指出,长期护理保险以资金筹集作为渠道,核心是提供服务。在当前护理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商业保险不可能面向所有国民投入很大资本做基础服务的铺垫。推行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可以缓解养老服务保障筹资难问题,而且会增加就业率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少大医院的占床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问题。
调查中,86.1%的受访者支持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仅1.6%的受访者表示反对。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朱铭来表示,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形势不同,当前长期护理保险全国统一运作的难度很大,所以政府鼓励地方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试点。他帮助全国老龄委做过相关计划,有三种方案,一是单独征缴,二是和养老保险结合,三是和
医疗保险结合。“我认为和医疗保险挂靠比较合适,因为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标准和参保人的身体状况评估核心是医学问题”。
调查显示,90.0%的受访者支持将失能等特定老人的护理费纳入
医保报销范围。
逾七成受访者愿意为长期护理保险缴费
“长期护理险听上去很好,但是交了钱没有产生护理需求,用不上怎么办?”采访中,不少人和河南新乡市民卢玲有同样的疑问。
调查中,当问到“如果个人按工资额一定比例缴费,在将来需要护理服务时绝大多数费用由保险支付,你愿意吗”,71.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11.2%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17.5%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进一步分析发现,90后、80后、70后、60后、50后选择“愿意”的比例分别为:64.6%、67.6%、74.8%、70.0%、81.2%。
朱铭来认为,要想吸引年轻人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就要让他们相信这笔钱能管好用好。国人看到“保险”往往按投资储蓄的概念计算,其实长期护理保险是一个风险分散机制,体现了一种互助共济的精神。实际上,每个人每个月交的钱也不会多。
“长期护理保险最大的挑战,是人们担心交了钱后没有服务。”朱铭来说,现在无论公立机构还是民营机构,在护理服务上都做得比较差,所以现在急需做护理机构的建设。台湾规划护理保险有10年了,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就是先做医养机构,再谈筹资计划。没有机构服务的话,保险就是一个空壳。政府的财力和注意力应先放到建设护理机构上,能够提供完备的服务,大家才会安心。
杨红燕认为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值得借鉴——采取社会保险保基本,商业保险为补充的模式。实行护理成本共担机制,政府对弱势群体提供免费保障。同时,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包括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护理机构之间、护理保险基金之间的竞争,以竞争促效率。
在戴卫东看来,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核心是护理服务,服务供给体系的主体一定是民营机构。而目前民营机构很少能享受有关养老护理的优惠政策,应该在起点上给予民营机构和民办非营利机构同等待遇。此外,配套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包括失能等级的鉴定机构、服务遴选机构、护理人员培训机构、质量监管机构。
戴卫东认为,每个人都难以避免养老、医疗、护理所对应的三个风险:收入风险、疾病风险和失能风险。他有一个理想,将来可以把三险打通,变成社会保险服务包,“过渡阶段各地的政策设计试点,最终必须走向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否则,制度‘碎片化’或长期试点而不定型,都会增加制度转轨的成本”。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88.5%受访者期待国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而且逾七成受访者愿意为长期护理保险缴费。由此可见,人们非常期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