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案例分析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14-09-10 11:29
【摘要】学龄前儿童教育就是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教育,各国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各有不同,一般为5岁或6岁。学龄前儿童虽然年龄小,但是教育问题不能忽视,下文就从两个案例来分析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保护孩子加倍爱,“投保三步曲”打造完美宝贝计划!
案例一
小名是个6岁3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 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名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小名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
分析:小名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的很好,值得肯定!但要清楚: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儿童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案例二
早上来上学时,冰冰很伤心的抱着奶奶哭不肯进入室内。在老师和奶奶的共同努力下,冰冰进入了室内,但是冰冰仍然无法停止哭泣。这时孩子都在吃饭,老师就把冰冰叫到睡眠室,拉着冰冰的手,同时看着他的眼睛,“冰冰,我们单独聊聊吧。”冰冰这时的情绪已经有所缓和,虽然仍在抽泣,但已经努力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冰冰,这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你,他们都等你来吃饭呢,而且老师也很喜欢冰冰。”看冰冰的情绪有所缓和,老师说“那我们拉个勾吧,一会儿好好吃饭”。冰冰很爽快的和老师拉了勾然后自己去洗手,然后又很安静的开始吃饭。冰冰快吃完饭时,“冰冰,我们明天开开心心的来上学好吗?”冰冰只是看着老师,老师又用缓和的语气说“你这样哭奶奶会伤心的,而且眼睛会痛的…”没等老师说完,冰冰用一只手捂着眼睛,另一只小手摆动着“别说了,别说了”。
分析:情绪在学龄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龄前儿童不同于年长儿童的突出特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学龄前前期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但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情。
慧择提示:通过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龄前儿童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为其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