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保险“新国十条”尘埃落定 人才建设需快马加鞭

更新时间:2017-08-28 10:2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行业成长为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之一,在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保险“新国十条”已经尘埃落定,保险人才建设也需快马加鞭。

  作为在金融业中开放时间最早、步伐最快、力度最大的行业,保险业面临的人才竞争也最为激烈。但纵观当前我国保险业的人才现状,无论是在管理机制上,还是在人才总量和结构上,与金融业其他行业相比仍显薄弱,保险人才的成长速度总体上低于保险业的发展速度。从整体上看,保险业进入门槛低,人员学历低,精通保险、擅长管理的中高端人才,特别是核保、核赔、风险管理等专业型人才以及管理、营销、培训等经验型人才严重不足。营销员队伍中很大一部分只有高中学历,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保险业发展的要求。

  保险业从业人员数量不少,但是保险营销人员在整个行业中占比较高,而与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相比较,保险业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一方面,保险产品设计不再是单一地从保险精算的角度来设计产品,市场营销不是简单地卖保单,而是要考虑资金运用的预期收益,尤其需要把握利率、汇率变化的趋势,而保险业在此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另一方面,随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保险业将会迅速渗透到其他金融行业,并使保险业成为综合经营的引领者,必将进一步加大对银行业、证券业、创业投资等知识和人才的需求,这将导致风险控制与合规管理方面的人才出现缺口。总体上看,保险业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将会日益凸现,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甚至可能出现“人才荒”的现象。虽然目前还未对行业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保险业比拼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当下,保险人才队伍素质不高、数量不多的现状已经从细微之处渐渐影响着整个行业。

  如保监会2012年印发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要求,境外投资委托人设置境外投资相关岗位,境外投资专业人员不少于3人,其中,具有3年以上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管理经验的人员不少于2人,受托人需要满足“境外投资专业人员不少于5人,其中,具有5年以上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管理经验人员不少于3人,3年以上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管理经验人员不少于2人”等条件。高级管理人才配备不足,已经成为险企开展新业务时不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之一,一旦出现人员流动,险企就需要先走招聘流程,从而影响新业务的开展进度。

  保险业人才短缺的现象不仅局限在高级管理人员。辽宁省就业部门在对沈阳市人力资源近两个月的调查中发现,目前保险类行业供求比例差距较大,即企业对保险类人才需求较多,而市场上该类人才的供应量相对较少。辽宁省就业网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沈阳市人力资源两个月的调查中,统计参会企业共计约947家,平均每日招聘企业约30家。其中,有14家保险类企业共计参会128余次,占全部参会企业的13.5%,平均每日有3~4家保险类企业处于招工状态。

  造成保险人才短缺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仍在于保险行业本身。正如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所言,保险公司片面追求眼前利益,习惯于“挖角”,对人才使用有余、培育不足;在高薪高职的诱惑下,部分高管人员与业务骨干缺乏长远职业规划,在保险公司之间频繁跳槽,拉高了经营成本,败坏了行业风气;保险公司在人员管理上忽视制度约束和品德考察,在人员任用上片面追求业绩导向,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上述种种直接导致部分保险公司在筹建分支机构时,因为找不到符合监管要求的管理人员而不得不终止筹建;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不佳的行业形象已经成为最大的损失。

  人才是立业之基、兴业之本,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竞争背后,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尽管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的人才资源作为支撑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在自身建设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管理制度不断健全,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强,但实际情况依旧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形势,整个保险行业必须认识到,加强人才建设是增强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保险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保险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保险人才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各家保险企业更加重视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更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合力推进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从保险企业内部来讲,这项工作不仅要依靠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部门,也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不仅要依靠总部,更要依靠各级单位的共同努力。从外部来说,保险企业不仅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更要借助外部资源和外脑的参与,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得知,保险业人才竞争激烈,但专业型人才严重不足,缺少高级管理人员。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保险人才队伍建设应加大力度,并规范保险销售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