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基金子公司陷入多事之秋 风控控制亟待亡羊补牢

更新时间:2014-09-10 08:4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金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其整体实力也显著提升。但据了解,基金子公司陷入多事之秋,风控控制亟待亡羊补牢,下面是详细情况。

  火热盛夏与清冷之秋仿佛就是一夜之隔,紧绷得地产资金链令基金子公司陷入了多事之秋,8月关于基金子公司产品逾期付息、资金遭遇挪用等负面消息接踵而至。在短短两年不到时间里就实现超万亿资产管理规模的爆发式发展之后,基金子公司自主管理能力薄弱以及风控缺失的弊病已经显露无遗,屡屡敲响的警钟正在提示整个行业“亡羊补牢”迅速补上风险控制这一必修课。

  从2012年11月第一家基金公司子公司获批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资产管理规模一路狂奔。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67家基金公司成立了子公司,其中60家子公司开展了专项资管业务,管理账户4186个,管理资产1.38万亿元,相当于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的约40%。

  不过,在这种狂飙突进式的非常规发展背后,危险也正在悄悄袭来。今年以来,已经接连有4家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爆出问题。今年5月光耀地产传出倒闭传闻,一度令财通基金子公司发行的“财通资产-光耀扬州·全球候鸟度假地资管计划”陷入危机。8月,万家基金子公司万家共赢和金元惠理基金子公司金元百利被迫卷入了一家地产私募基金借新还旧的“庞氏融资局”。而华宸未来—志高集团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一案中,涉及的华宸未来资产、湖南信托、国元信托三家机构为担责问题相互推诿,目前尚未形成最终解决方案。

  在很大程度上,基金子公司快速发展依赖的是所谓的“通道业务”。基金子公司牌照一度被视为“几乎什么都能做”的万能神器,凭借其资本成本节约优势和政策优势,快速成为通道业务市场中强有力的竞争主体。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以较同业更低的通道费率为筹码,大量承做通道类业务。业内人士估测,通道类业务占用了基金子公司业务的绝大部分,其中包括不少信托无法操作的项目,其中一些项目是由于占用资本金较多,而另一些则直接是因为未能通过信托公司内部风控。

  由于基金子公司成立初期人才队伍不够充实、风控体系尚未健全,在相当长时间里,基金子公司对于通道业务的风险意识相对淡漠。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原本以为是“盖个图章”收点“过路费”如此简单,但实际上真出了事儿之后作为“通道”的基金子公司根本不可能撇清关系、置身事外。首先,合作合同中可能并未明确风险承担主体和通道功能主体,各方权利义务处于模糊状态,如果合作方在风险爆发时推卸责任,则会导致基金子公司在通道业务中实则承担了超出通道应负责任的风险。其次,即便摆脱了经济责任,一旦牵涉到违约或诉讼,基金子公司的品牌形象也会受到损害,甚至波及到母公司长期以来苦心经营的声誉。

  事实上,正如业内人士所达成的共识,基金子公司在通道业务中所承担的责任与收益是完全不对等的,为了千分之几的通道费用,承担了远超出回报的风险。另一方面,基金子公司的风险暴露敞口也与自身的承受能力极不匹配。值得注意的一组数据是,67家基金子公司平均注册资本为4820万元,总注册资本仅为32.3亿元。

  警钟既然已经敲响,强化“风控为先”意识并进一步建设、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应当成为摆在各家基金子公司面前的重大议题。随着子公司产品及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风险复杂程度和交互影响越来越大,应当通过系统化方式加强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覆盖整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完善的风险隔离制度,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精确性,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传递和利益冲突。今年5月,证监会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对基金子公司业务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让人欣慰的是,经历了风险的洗礼,基金子公司的风控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诸多公司今年以来已经收缩业务战线,回避了一些风险较高的项目。一些公司正在加聘风险管理岗位人员,充实公司的人才队伍。

  对于下一阶段基金子公司的发展趋势,目前可预见的是,跑马圈地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基金子公司之间的竞争将更多取决于项目筛选甄别、投后管理能力等。诚然,在公募业务发展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基金子公司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给一些中小基金公司打开了一扇窗。不过一味强调业务扩张而忽视风控体系建设,很可能欲速则不达。只有以立足长远的心态去探寻稳健的盈利模式,才能使基金子公司真正发挥作为基金管理公司创新及业务多元化平台的作用。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得知,基金子公司产品逾期付息等风险发生,风控控制亟待亡羊补牢。此外,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的风险意识相对淡薄,责任与收益完全不对等,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