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保险欺诈案频发 大数据平台奏效

更新时间:2017-08-27 15:45

  【摘要】现在保险行业发展越来越迅速,这也给保险行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主要的就是保险行业诈骗事件。目前对于车险团伙诈骗案,公安机关已经侦破。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前不久,上海保监局指导上海保险行业识别并移送了一起勾结二手车商贩、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一条龙”车险团伙诈骗案。案件涉及赔案60余起、总金额超过100万元,涉案人员20余人。该案经奉贤公安机关侦破,目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判刑。

  此前,另一起医疗险骗保案件也在上海保监部门指导下被一举“拿下”—某医院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冒用他人名义的方式向数家保险公司投保,并伪造住院史实施骗保,涉案金额近20万元,涉及保险公司5家。法院最终判决该医务人员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不断提高百姓保险意识、增长保险知识的同时,上海保险业如何练就一双识别骗保的“火眼金睛”?记者在今年7月8日“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的采访中了解到,在上述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大数据线索的串并、排查起到关键作用,由此也形成了上海保险业智能化反欺诈的“天网”和“利剑”。

  保险欺诈案频发
  与不少老百姓对保险还知之甚少乃至“敬而远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铆牢”保险赔偿这块“大蛋糕”的保险诈骗团伙频频作案。
  上海保监局相关调查显示,当前保险欺诈案件数量增长快、涉及领域广。车险领域是案件“高发区”,特别是涉及车险物损骗赔和人伤鉴定造假的案件频发。与此同时,涉及意外险、健康险、航运险和农险的欺诈案件数量也都有明显增加。
  保险欺诈案件日益呈现出作案人员团伙化、案件金额分散化、伪造欺诈材料流程化等特点。诈骗团伙往往化整为零,对单个保险公司的索赔金额较小且资料较完整,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容易得手。面对层出不穷、手法不断翻新的欺诈行为,众多保险公司却因反欺诈领域人员、技术手段等投入不足而显得力不从心。

  大数据平台奏效
 
 保险欺诈案看似受损的是保险公司,但若整个保险业频遭罪案侵扰,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消费者。值得庆幸的是,上海保险业依托“机动车辆保险联合信息平台”、“人身险综合信息平台”和“道路交通事故检验鉴定信息系统”等信息平台推行的大数据智能化反欺诈手段,已开始奏效。
  在前文所述的车险欺诈案中,保监部门正是通过关键字段建立逻辑关联的大数据排查方式,在分布于不同保险公司的理赔数据中,发现了同一事故反复索赔、不同车辆循环碰撞制造虚假事故骗保等蛛丝马迹,进而有效锁定犯罪嫌疑人目标。通过案件线索在行业信息平台中的串并,还能顺藤摸瓜,让隐匿在各家公司的相关欺诈案件一并暴露出来,将犯罪嫌疑人一网打尽。
  与此同时,一套基于大数据方式的风险预警机制也初步建立。在上海保监局的指导下,上海保险行业通过大数据筛查事故高发地点、事故高发车型、修理业务量排名靠前的汽修机构、人伤司法鉴定机构等信息,定期进行行业内通报,重点提示高风险驾驶员及车辆警示信息、理赔服务中心登记频率较高的车辆等,帮助各保险公司辨识欺诈风险。

  慧择提示:根据上面描述可以知道,保险诈骗事件现在是屡见不鲜,这给保险行业带来巨大损失。现在保险团伙诈骗案已经被公安机关侦破,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国家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