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6月底季末效应减弱 下半年“稳中有降”
更新时间:2014-07-15 09:37
【摘要】银行产业刚刚经历了年中大考,尽管很多理财产品在6月底季末效应不明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回暖,季末效应影响的减弱,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有望“稳中有降”,事实情况如下。
6月底季末效应不明显
“我准备了一笔闲置资金,原本打算趁6月底买几款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可惜的是,上月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并不高,我买了四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也就在5.8%左右。与去年同期随手一抓都有6%的收益相比,难免令人失望。”沪上某投资者王女士称。
与王女士相似,对去年年中银行揽储大战依然记忆犹新的投资者不在少数,他们等待着考核时点的赚钱机会,却无奈高收益产品争夺战今年难现。
据银率网数据显示,虽然银行理财产品在6月底的“季末效应”要比3月份明显,但预期收益上行空间有限。6月最后一周,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各大主体发行的产品收益均有提升,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5.23%,部分产品预期收益超过6%,该时点成为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收益的“爆发期”。不过,从6月整体来看,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在并未出现强劲的上升势头。
其中,投资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5%,较上月下降5bp;投资期限为1个月至3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7%,较上月下降1bp;3个月至6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33%,与上月持平;6个月至12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54%,较上月下降1bp。只有一年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较上月有明显提升,平均预期收益上升31个bp至6.04%。
值得一提的是,6月结束,刚进入7月的第一天,隔夜、1周、2周和1月的shibor品种就较6月底齐齐掉头,在售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顺应下滑。
银率网数据显示,7月第一周,预期收益率超6%的理财产品占产品总数的比例在保持连续三周回升之后,首次出现了回调。其中,预期收益率落在3%到4%(含)区间的产品数量为19款;预期收益率落在4%到5%(含)区间的产品数量为179款;预期收益率落在5%到6%(含)区间的产品数量为432款;预期收益率在6%以上的产品数量为29款。此外,从发行主体的角度看,各类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均出现了回调。
下半年“稳中有降”
业内人士表示,去年6月末的“钱荒”事件属宏观经济调结构中出现的“小概率”事件,并非每年都会出现。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在央行公开市场放水叠加定向降准利好的政策下,令市场资金面较为宽松,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难以大幅攀升。
“理财产品收益率走低不是个别月份的偶然现象,今后恐将成为常态,银行业的利率中枢不断下沉,资金面回归相对宽裕,将使得资金市场趋于平稳,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再飙高是正常的现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日前表示。
渣打银行财富管理和优先及国际银行部投资产品及策略总监郑毓栋告诉上证报新闻媒体者,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仍将保持平稳,或维持“稳中有降”的步伐。郑毓栋称,由于国家经济下滑风险仍存,三季度乃至今年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在上半年的“微调”后有望继续保持稳健但偏宽松的局面,市场资金面整体趋缓,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难上行。其次,随着市场呼吁打破刚性兑付的声音愈加响亮,无风险利率下降的预期增强,这也成为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中枢下移的因素。
除了银行理财产品下半年预期收益或略有下降外,新闻媒体者还了解到,日后“季末效应”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影响也将有所减弱。
6月30日,银监会正式对外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要求从7月1日起实施。此次调整虽然并未取消75%的存贷比监管“红线”,但是扣除部分分子项,增加分母项,则意味着释放更多流动性,银行有更多的额度来投向实体经济和个人贷款领域。业内分析人士称,7月起银监会实行调整后的存贷比计算口径,被市场认为是一种“微刺激”,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季末、年末的揽储压力,理财产品季末效益或减弱。
慧择提示:据有关人士表示,央行货币政策在 “微调”后有望继续保持稳健但偏宽松的局面,市场资金面趋缓,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有望“稳中有降”。同时,“季末效应”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影响日后也将有所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