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银行理财收益低 可筛选中长期理财产品

更新时间:2014-07-14 10:08

  【摘要】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理财产品越来越多。但是现在的理财产品收益普遍较低。中考使得银行理财收益有所上升,现在又趋于下降。对于这种现象,专家有什么建议呢?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随着银行“中考”的收官,7月份首周,银行理财产品的“季末效应”已经逐渐淡化。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不同收益类型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均已有回调。银率网分析师认为,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开始向固有的下行趋势回归。

  银行理财产品 “季末效应”已淡化
  媒体人了解到,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显示,目前共有742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为5.12%,较此前一周下降0.08%,平均投资期限为130天。6月28日至7月4日,56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超6%(包含),占产品总量的8%,其中,36款产品来自城商行,18款产品来自股份制银行,两款产品来自国有商业银行。
  银率网分析师认为,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在6月份继续保持下行势头,但在6月下旬,高收益产品的发行数量与发行频率比今年其他时候密集,银行理财产品在6月底的“季末效应”要比3月份更为明显。在过去的半个月,银行理财产品迎来今年为数不多的收益率“爆发期”,而在已经到来的7月份,理财产品走势将会延续过去的下行走势。
  在银率网公布的6月28日至7月4日的数据中,中国经济网媒体人发现,从收益率分布来看,该周涌现出个别高收益产品,非结构性理财中出现预期收益率高达7.5%的产品,这在2014年上半年都属于少见品种。但另一方面,该周高收益产品数量却比此前一周有了很大萎缩。银率网分析师表示,过去一周银行理财产品的“季末效应”已经逐渐淡化,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开始向固有的下行趋势回归。
  此外,隔夜、1周、2周、1月的shibor数据从6月下旬开始出现上升势头,这是由于银行在季末对流动性的特殊需求造成的现象。此时也正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进入“爆发期”的初始时间。银行通过发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应付季末流动性紧缺的现状。而进入7月的第一天,上述各品种齐齐掉头向下,这意味着,随着银行季末考核期的结束,流动性需求自然降低,理财产品再次回归原有走势。

  以时间换空间 筛选中长期理财产品
  理财专家认为,虽然一些银行每逢月末、季末、年末,都会在存贷款考核的要求下冲时点,将部分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提高,但是由于最近央行实行了定向降准,再加上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变化,部分商业银行在下半年冲时点的力度有可能会减弱,像上半年那样在月末、季末理财产品收益率大涨的情况可能会减少。
  因此,上述理财专家建议投资者最近不妨以时间换空间,通过筛选商业银行中的较高收益率、投资风险较低的中长期理财产品,比如投资期限在6个月、12个月的产品,以此来锁定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收益。
  据报道,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官认为,7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较6月份逐渐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投资者也不用过于悲观。在一些力量的博弈下,今年下半年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很可能保持较为稳健的态势,甚至不排除出现高收益产品的情况。因此,建议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不过,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官建议投资者还是尽量购买中长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此外,他认为,相较于现今“跌跌不休”、大多挣扎在4%左右的“宝宝”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仍具备更大的投资价值,主要在于其收益与安全性。
  总而言之,投资时,投资者要衡量自己的资金总量、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吻合度等方面,合理配置自己的资产。此外,容易被忽视的盲区也需要特别注意。专家表示,投资者很容易产生的一个盲区是对募集期资金如何计息不了解。银行理财产品根据产品期限不同以及理财产品系列不同,有3至10天的募集期,在此期间投资者的资金处于锁定状态,按活期存款计息。不少投资者对于到期日与资金到账日也分不清。另外,对于预期收益率的计算,专家建议要把募集期与到账日的日期加上,才能获得真实的收益率。

  慧择提示:根据上面描述可以知道,在中考期间,银行理财取得一定的收益,现在中考已经过去,银行理财收益将会有着下降趋势。面对这种现象,专业人士表示,可以以时间换空间,筛选一些投资风险较低的中长期理财产品,保障未来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