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短期理财产品

    11月4日,记者收到招行发来的理财信息,被告之最新发行的债券和货币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已经上调,以一个月的理财产品为例,由原来的2.5%上调至2.6%。随后记者在北京工行某网点咨询时得知,工行28天的理财产品收益由2.6%上调至2.8%。工行的财理师告诉记者,一个月左右的债券和货币类理财产品比较热销,最近发行的两期刚刚卖完。这一天,距央行10月19日宣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的决定,已经过去整整16天。

    西南财大银行理财产品报告的数据显示:三季度银行共发行债券与货币类理财产品1466款,市场占比由上季度的34.55%增加至53.66%。与一年前信贷类产品的火爆行情相似,如今债券和货币类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另一重要角色。

    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债券和货币类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主要包括银行间市场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企业债等债券及优质企业信托融资项目、货币市场基金、银行承兑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债、货币市场基金等短期工具。“这类产品的特点是风险和收益都比较低,但流动性强,期限也以1个月及其以下为主,滚动发行,可以满足追求稳健且短期投资需求的客户,说得更明白一些,是短期闲置资金的较好去处。”

    对这类产品走热的原因,方瑞分析说:“银信类产品受限(8月10日在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被口头叫停一个月之后,银监会向各大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产品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得到重启,但明确规定不得开展通道类业务)后,市场上可供普通客户选择的短期、稳健、流动性好的理财产品很少。而且现在客户都很明白,同时追求收益高且风险低的产品不太现实。上述产品的最大优势就是比定期存款利息高。所以这类产品与市场需求是对接的。”他进一步分析说:从历史上看,如果进入加息预期,人们对银行的长期理财产品会失去偏好,转而期限短、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一旦利率上调,客户就会转投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既规避了利率风险,又能获得较高收益。

    “四季度银行还将以债券和货币类短期理财产品为主。”西南财大在三季度银行理财报告中分析了其中原因:“银行产品创新受多方条件限制,且银行一直追求稳健。最重要的是,目前国内银行还不具备外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人才优势。”

    建行北京市分行财富中心理财师樊华向记者表示,为应对加息,银行纷纷上调此类产品的收益,以提高吸引力;而加息预期使客户更加追捧短期产品。“最近来网点购买此类产品的客户上升了两成,他们大多选择一至三个月的。”记者在北京兴融中心支行看到,一位客户正打算将5万元刚刚到期的定期存款,换成3个月、年化收益2.4%的理财产品。“都是有短期闲置资金、觉得比定期存款强的客户。”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针对银信产品受限和加息的预期,银行除了调高债券和货币类产品的收益外,也在寻找应对措施。某国有银行的专业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能做的还不多,等信贷类产品政策明确以后,再设计投放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对此番表态业内专家分析道,受政策及监管的限制,银行确实难有作为,再说债券和货币类产品也是银行的优势。未来,不排除银行设计一些挂钩利率和汇率、相对稳定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樊华则认为,由于市场产品少,反倒为银行的专业服务提供了机会,“关键是让投资者学会资产配置”,他建议普通投资者,除了上述债券与货币类短期理财产品,还应关注债券型基金,今年债券型基金的收益达到8%-10%。

相关词条

为用户提供1000多款产品,累计服务用户数 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