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深究养老社区产生背景

更新时间:2017-08-26 12:02
  【摘要】养老社区的诞生颠覆了人们传统养老观念,养老社区不是偶然的产物,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供不应求的社会养老机构,日益增长的生活费用,憋屈在家的“空巢老人”等等让养老社区呼之欲出!探索养老社区发展背景,我们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养老社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养老模式。
        热点聚焦  30年后,谁养你!
  社会养老不健全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的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韩布新介绍道。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
  那么,那些社区和社会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如何呢?中国新闻网报道指出,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人满为患,排队预约的有千人以上;在天津,比起接近16万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全市不到2万张的床位更显得杯水车薪。而在笔者走访的朝阳区一所社区养老院里,50个床位也已达到饱和。

  “空巢”老人别憋在家
  “只要物质条件达到要求,老人走出家门养老是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需要的。”韩布新告诉笔者,“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归属和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对老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老弱病残”的心理而言,养老机构提供“老有所伴”的条件,满足了老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单身老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
  而另一方面,采用社区或社会养老的方式,恰恰能填补“空巢”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虚。早在2003年,国内心理学者范悦斌等人曾抽取社区养老院或敬老院和不与子女居住的70岁以上老人各220名进行比较,发现两组身体状况差不多,但前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显著优于后者。
  “不过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而言,社会养老机构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没有完全跟上现在的养老需求,最大、最可行的发展趋势还是社区养老。”韩布新的分析与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非常一致。
  具体说来,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一种“双赢”策略。另外,像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还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
  不可否认的是,在“百行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下,仍有人对养老机构排斥。“没面子、被抛弃感都是可能的负面感受。”韩布新最后说,“不过,对这些建国后成长起来的老年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需要、摒弃旧思想只是时间问题。”

  慧择提示:一床难求的社会养老社区现实,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的“空巢老人”等养老社区发展背景都在极力的催生养老社区。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投身养老社区建设的保险公司与日俱增。作为养老社区开办先锋,泰康人寿早已将它付诸实践。面对众多人寿保险公司养老社区服务,消费者如何去区别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