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工”来自何方 如何处置
更新时间:2013-11-30 10:04
【摘要】“对不起,这是临时工干的。”这句话成为了网络上形容一些政府机构行政风格的流行语句,究竟是哪里来的这些“临时工”恐怕谁也不敢断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撰文指出,中国将全面清理行政执法人员,严禁未取得执法资格的人员执法,将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合同工、临时工调离执法岗位。理由是,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等引发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往往由执法机关不按程序办事或程序不规范造成。而那些不按程序办事或者程序不规范的执法人员,又往往是没有经过严格培训就上岗、没有取得执法资格的合同工、临时工。因此,把这些人清理出行政执法岗位,必定能换来政府行政风格的一片蓝天。
执法人员是政府部门面对民众的一个窗口,同时也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一些临时工糟糕的执法素质和个人品质,不仅影响了民众在政府机关办事的效率,也增加了民众对基层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感,清除一些害群之马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临时工现象频仍,仅仅归咎于个人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执法机关和一些政府机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临时工?因为这些地方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来完成政府职责范围内的那些事,政府管的事越多,需要履行的职能就越多,政府机构就会越膨胀,这是定律。但一级政府的财政能力是有限的,政府部门的预算也是有限的,三定方案中的人员编制也是有限的,这是约束。两相挤压,临时工便成了在用人、待遇和职权的双轨制里游走的那群人。
从法理上讲,临时工没有被赋予真正的执法权,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却是某些权力的具体执行者。如果对这些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在制度上是空白的,在现实中是苍白的,那么仅仅是调离了临时工,他们所代表的权力依然会存在,而一旦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约束,依然会是个大麻烦。即使把这些临时工都清退,精简执法机关队伍,也无法完全清除掉某些政府部门对权力的依赖。
这一点,已经在前几轮政府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毕露无遗。一些政府部门被撤并、人员被精简之后,权力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转向了行业协会、垄断国企这样的“二政府”,明规则变成了潜规则,甚至形成地下的权力经济市场。这显然不是当初制定政府机构改革路线者的初衷。
把合同工、临时工调离工作岗位,仅仅是一个开端。要彻底解决临时工的问题,还应该让权力回归市场经济和法治的轨道,市场能解决的放权于市场,市场不能解决的纳权入法治,政府部门在法治的规范下行使职权,执法人员在法律的框架下按程序办事,权责对应,无所推脱。同时,坚决纠正政府部门在用人问题上的双轨制,解决行政系统里的“大锅饭”、“吃空饷”和问责机制缺失的现象。
只有政府真正成为公共服务导向而非单纯的行政管理导向,把法律的权威置于个人权力之上,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临时工不是核心问题,对权力的监督才是。
慧择提示:“临时工”不是问题,但如果它代表的是一种权力,就有问题了。如何才能实现对权力的监督,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