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作时表示央企的黄昏已经临近
更新时间:2013-11-28 16:24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的新一轮浪潮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来临。其实,央企改革,从根本上要改的就是产权问题。
李安定引用国内汽车工业的创始人陈祖涛的话说,当时朱镕基沉默了。参观完了通用这个研究中心之后,他对陈祖涛说:“国内汽车工业要翻身,就要建这样的科研机构。”
大约再过了十年。到九十年代末,当时山东荷泽地区对国企改革采取了大规模的“卖光”策略,引起了全国上下的舆论纷纷。中央政府定调,国企不能“一卖了之”。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以当时中央政府控制的一批大型企业出面,并购整合各个地方已经陷入困境的国企,“央企”就此而来。
央企的兴起,客观上有着那个时代多方的需要。从政府的角度看,当时国企的困境使得政府迫切地需要一批社会稳定器,大型央企可以收拾很多中小型国企的残局。比如说,九十年代末,曾经辉煌一时的三九集团进入了破产状态,残局就是由央企华润来接手的。
而从央企自身的角度说,很多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存在的央企,早期都是靠垄断权生存的。到了九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央企的很多权力,都已经随着体制的变化而消失了。比如说央企中粮早期是做粮油进出口贸易的,但市场经济一出现,各种企业在进出口上都有了自营权。国字头的大公司就没了生存余地,只能向实业方向转移。因此中央政府组建实业型的央企,也得到了中字头公司的欢迎。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从表面上看,规模大型和超大型的央企,理论上是可以兴办像我们前面看到的通用汽车研究中心那样的技术机构的。因为刚组建时,央企的销售额都大得惊人,是完全有可能在技术进步上有所作为的。
大约再过十年,也就是在2010年左右,我对一家表面上不错的央企做了仔细的调研之后,个人的结论是,央企,已经真正走到了它寿命的黄昏。而得出这个结论的内核,还是产权问题。
央企的优势在于其规模和资源。我走访的那家央企,它的战略优势非常明显。因为它可以轻易得到所有企业发展需要的资源,比如说早先国内缺电,它可以轻易地知道,哪里缺电,地方政府也欢迎它去收购、扩建和新建电厂;再比如说现在国内某个城市要新建城市中心,它可以轻易地得到稀缺的中心地块土地,来盖购物中心。
虽然我在这里只是轻描淡写,不过以央企的“钱”力,它的每项事业规模,都做得非常之大,销售额动则是数十亿规模计。
不过,这种巨大的规模,其实也只是金额上的数字游戏。因为这些庞然大物的产权都不明确,所以一方面,央企虽然规模大,但每个具体部门其实效率都极差。我走访的那个央企,在我所在的城市本地有一家超市,占着城内最好的地段。但每个走进去过的顾客都知道,这肯定是一家生意极差的店,因为它货架上所有商品上都蒙着一层灰,显见是货物已经很久没有卖出去过了。
所以十年之后,“央企的黄昏”这一结论,从大概率上已经成立了。一方面,现在消费者在差不多每个领域都有了一些选择。而效率很差的央企都已经被踢出了消费者选择的行列。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央企的效率,将肯定逐步影响到其所涉范围的安全问题。当下,对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中石化在青岛黄岛地区的输油管线爆炸事件。
而隐藏在这一事件背后的,其实还是央企的效率问题。已经有媒体指出,类似的事件,央企“三桶油”已经发生多次。而如果我们再向深处去看的话,其实就是十年前央企新投资的各种设施,现在已经到了要更换、要紧盯的时候了。而以央企的效率,我们可以判断的是,像青岛输油管爆炸这样的事件,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之前我在专栏里提出过,央企可能已经处于没落状态,这句话,就我个人而言,是情愿它不发生的。不过就现状而言,可以说的是,不仅是没落,而且是央企的黄昏,已经近了。
慧择提示:产权问题一日不解决,国有企业就一日没有出头的希望。为了不让央企走向没落,政府必须采取行动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