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自贸区将有更多利好消息推进保险行业进入发展

更新时间:2017-08-28 10:45
  【摘要】上海自贸区建设已经成为整个金融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开始试验,保险行业已经迫不及待的进入其中。

  “国务院27日公布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时隔仅一日,保监会就批复了保险业支持自贸区建设的相关政策。”一位保险专家告诉记者,上海自贸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而这些使命又与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三大基本功能高度契合,这意味着自贸区将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提供一块良好的“试验田”。

  随着自贸区总体方案和保险业具体细则的公布,这块中国保险业“新一轮改革开放试验场”的轮廓也从模糊变得日渐清晰。9月29日,保监会在对上海保监局作的批复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在自贸区内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支持保险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支持上海研究探索巨灾保险机制”,同时强调要“支持自贸区保险机构开展境外投资试点,积极研究在自贸区试点扩大保险机构境外投资范围和比例;支持国际著名的专业性保险中介机构等服务机构以及从事再保险业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自贸区依法开展相关业务,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配套服务”。

  “不难看出,无论是外资健康保险公司的引入,还是巨灾保险机制的探索,这些都是保险业迫切需要探索的领域,对于保险业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创新服务模式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上述保险专家认为,自贸区的关键词是“创新”,而监管层之所以大力支持自贸区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好这块试验区的“创新动力”,希望能够为保险监管和行业发展创新起到相应的示范作用。

  实际上,早在今年6月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就已释放出要在上海“先试先行”诸多政策的信号。项俊波说,目前保险业还存在着服务面不宽、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不相适应,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激发行业的内在活力,不断地推进保险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而上海拥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庞大的金融交易规模,完备的金融市场,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未来保险业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鼓励包括产品、服务、投资、机制等更多创新在上海先行先试。

  透过保监会对上海保监局的批复不难看出,此次针对自贸区的诸多政策与此前陆家嘴论坛上释放出的改革和创新信号可谓是“一脉相承”。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监管层大力支持自贸区建设的同时,看好自贸区良好发展环境和诸多政策优惠的诸多保险公司也跃跃欲试。据了解,目前已有中国太保和大众保险两家上海“本土”保险企业已经获得上海保监局批准,成为首批获准入驻自贸区的保险机构。另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人保、中国平安等多家财险公司也在积极争取当中。对于财险公司率先入驻的原因,一位保险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国际贸易和货运吞吐量将会带来大量财产险投保需求外,自贸区建设中也会涉及不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外部资金支持,届时保险公司或将通过发行债权计划等方式参与其中。

  “保险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资本和技术的使用已经较为充分,前期改制上市,对外开放释放的红利逐渐减少,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受行业周期和外部经济周围叠加的影响,近年来保险发展的动力不足,已经连续两年保费增长在10%左右,以前都是20%以上。因此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地激发保险业的发展动力。”保险专家告诉记者,无论是对监管机构还是保险公司而言,自贸区都承载了他们创新和发展的寄托。

  可以肯定的是,更加开放的市场以及高效便捷的监管、法制环境的规范都将成为保险业和自贸区共同期待的“红利”。

  慧择提示:上海自贸区对保险行业的对外开放和合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进入试验区的两家保险企业只是开始,更多的保险企业已经对这一区域虎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