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在中国难以成型
更新时间:2013-09-16 10:31
【摘要】“以房养老”在近期被提上日程,明年即将开始试点,“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的模式,在我国真的可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么?产生这种养老模式的背景是什么呢?我们今天了解一下。
9月13日,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公布,明确“以房养老”将于明年试点——老人可将名下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可定期获取养老金直到去世。在我国能否成为主流养老方式?
“以房养老”模式源自欧美
“以房养老”并非新鲜事,一些欧美国家上世纪80年代已开始流行。
“以房养老”模式起源于荷兰,但荷兰人对这种方式不感兴趣。一般人65岁退休时可拿到工作时收入的70%以上,有了很好的生活保障,一般不需要也不会考虑“以房养老”。
在英国,“以房养老”显得更有市场,大约20%左右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打算“以房养老”。
在美国,由于美国的房屋出租业比较发达,美国人支出的房租大约占个人支出的1/4到1/3,因而租房收益比较可观。美国是“以房养老”发展最成熟的国家。
“你留下房子,我为你养老”?
据报道我国部分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到70%,“以房养老”貌似可行。但天弘基金认为,“以房养老”风险尚存,目前阶段尚难成为大多数人的“菜”。
首先,存在70年产权到期的风险。虽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已经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自动”并不意味着“无偿”,续期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风险。
其次,房价变动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退休后养老生涯可能长达20-25年,20多年后房价依然坚挺吗?再考虑折旧,可能因为将来重新评估的房价过低,导致“人还在,钱没了”。
另外,“以房养老”仅适合子女有独立住房的老人、多套房老人,或者丁克家庭,房产最好是一二线城市、估值不错的房产。
最后,观念问题。某网站的调查表明,反对“以房养老”的网友占六成,大部分人无法打破“房子留给后代”的传统观念。
天弘基金认为,在国内“以房养老”仅仅是养老多元化的一种尝试,目前尚难以成为养老金来源的重要手段。也有市场评论员认为,“以房养老”仅是“鸳鸯火锅”的一边。
养老“主力军”还是个人积累和投资
从上述分析看,“以房养老”难当养老金主力军。而在国家养老金替代率(国家养老金占收入的百分比)仅20%的情况下,养老唯有自力更生。不仅在我国,多数西方国家也仅把国家养老金作为“保底”、转移支付的主要手段,重心则是引导国民自主投资于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计划等自负盈亏的养老金计划上。个人积累、自主投资是我们解决夕阳危机的必由之路和可行之选。
养老投资,安全第一。无论您的年龄阶段,无论风险偏好,养老金投资篮子都应该有一些稳健的、适宜养老的理财品种,并长期持有。
适宜用于养老、长期持有的稳健类理财产品有哪些?1、养老主题基金,如天弘安康养老基金,偏债混合型,业绩基准是五年期限行定期存款利率(税后),持有5年免赎回费。2、分级基金A类。不同类型、不同设计的分级A,年化收益率一般在3.5%-7%。天弘基金作为分级债基的领航者,已发行天弘添利、天弘丰利、天弘同利3只分级债基,皆为定期开放型的,周期从3个月到1年不等。3、债券型基金。“稳健理财、值得信赖”的天弘基金恰以债券型基金的管理见长。4、其他,如稳健类的银行理财。
慧择提示:“以房养老”模式在欧美国家比较流行,并且比较被欧美的人所接受,但是在中国大多数是反对“以房养老”的,好多人几乎都难以接受,所以大家还以依靠自己养老比较合适,选择一些稳健的理财产品,为自己以后做个保障不是更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