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存单“变”保单的“后遗症”延续至今

更新时间:2017-08-28 10:58
  【摘要】此前,有客户投诉称自己在银行存钱,后来发现拿到的不是存折是保单。到目前为止,关于这一投诉的处理已得到实质性进展。但与此同时,关于幸福人寿的另外投诉也不断出现。类似纠纷大都产生于数年前,当时中国保监会尚未下发《关于规范银邮保险代理渠道销售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存单“变”保单的“后遗症”延续至今。

  事态进展:办理退保手续后顾客仍不满
  市民孟女士因病急用需提钱时,却发现自己3年来陆续存了9000元的“存折”,竟是幸福人寿的保单。本报报道此事后,幸福人寿山东分公司工作人员来到孟女士家,为她办理了无偿退保手续。

  5月7日,孟女士仍对此表示不满,“这些存款的利息还没着落呢。”

  对此,幸福人寿方面人员表示,由于本金和利息的返还申请流程不同,致使利息返还滞后,2天左右会到账。

  再现投诉:卖的是保险却未提“保险”二字
  无独有偶。5月7日,市民王女士反映,她2011年去银行存款后,得到的却是保单,“当时工作人员卖的是保险,整个推销过程却未提‘保险’二字,现在回想起来有受骗的感觉。”

  当时,她到经七纬二路附近一家银行营业网点办理存款。得知自己要活期转定期,工作人员便介绍她到旁边的柜台办理。“走过去后,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办理这种业务可以多拿分红。我有些心动,随即办了一项10万元的和一项1万元的业务。至于具体是什么类型,当时我也不是很明白。”

  回到家后,王女士的丈夫发现这不像是存款,于是让她第二天就去银行退。“我第二天就将10万元的那份退掉了。1万元的那份没有退,一是金额小,二是当时确实不好退。工作人员一直在劝我说,退了不好,但对方自始至终也没提‘保险’二字。”王女士说。

  前几天,一位做保险业务的朋友与王女士提起此事,她才知道这项业务对自己来说没什么价值,“每年往里面存1万,连存3年,10年后才能取,我感觉获利不多,等于白白让人用了钱。”

  对于王女士的反映,幸福人寿山东分公司总经理于晓棠表示,经过调查核实,公司人员给王女士办理的这份保险整个过程都没有问题。《投保单》、《投保提示书》、《产品说明书》上都有客户的签字。此外,在10天的投保犹豫期内,公司人员对王女士也做了回访,并留下了回访录音。

  按照于晓棠的说法,客户对回访是认可的。不过,由于暂时无法从总公司获取录音,于晓棠表示,公司人员将在8日拿到录音后再进一步核实。

  公司表态:会妥善处理相关“后遗症”
  今年“3·15”前夕,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银邮保险代理渠道销售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通知第一条即规定,不得向70岁以上老人推荐任何保险产品,不得向60岁以上老人销售期缴产品。

  对此,幸福人寿方面人员表示,今后原则上不再对70岁以上老人出售保险。对于之前留下的“后遗症”,也会妥善予以处理,相关当事人可以直接和公司联系。

  幸福人寿山东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出现类似纠纷,顾客有可能是因为销售人员“误导”所致,但在公司层面上绝对不会允许“误导”情况的出现。“另外,也不排除有些顾客看到自己所购买的保险理财产品没赚到钱而反悔。但不管怎样,公司都会认真处理类似纠纷,并严格执行保监会的各项要求和规定。”

  慧择提示:针对上述出现的案例,保险业和银行业都应引起重视,存单“变”保单的“后遗症”仍然在延续,有关部门应加强行业业务监管,要充分保障好客户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