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企业年金有望出台税收新政策

更新时间:2013-02-02 15:00
  【摘要】近日,人力资源部新闻发言人的一些话,让很多职工对已经失望的企业年金又燃起了希望。除了养老保险之外,企业年金被称为“第二支柱”养老金,自推出以来一直被寄予厚望,然而由于税优激励不足,经过7年的发展仍较为滞后。

  日前,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3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透露,上海税延养老保险试点初步方案已经确定,但同时也有消息人士透露,企业年金可能暂不参与上海税延养老保险试点,其原因是在财政部组织的讨论中,人社部对于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的比例并不认同,认为之前定的300元的税优额度太少,希望加大额度或另行推出。
  不过,对于年金税优政策今年能否正式出台,业内依然很难乐观。“这不是一个问题,这是税前一系列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对记者表示。

  税优激励不足
  “我去年交的企业年金一共扣了3000多元的个人所得税,如果算上退休后取出企业年金时的通胀,觉得真有点像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1月30日,一位四川的国企员工坦言。
  有业内人士计算,一名30岁、月收入5000元的男职工,个人和企业按照工资的5%缴费,每月共计缴费500元,如果收益率在4%-5%之间,那么预计60岁后可每月领取约2000元退休金。
  这样看来,即使算上通胀,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保障之外,企业年金依然可以提高养老生活标准,因此前景理应很好,但现实并非如此。2005年,有专家预计,到2010年企业年金能达到1万亿的规模,但直到目前,企业年金却始终没有迎来一个井喷式的发展。
  人社部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全国只有44900户企业建立了年金制度,参加职工1577万人,累积资金3579亿元,距离此前业内的保守估计到2010年达到1万亿元相去甚远。而201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有28391万人,也就是说,其中只有5.5%的人参加了企业年金。
  另一位企业员工透露,年初他所在部门有10个人退出了企业年金,而部门一共有19人,除去超过40岁的4人,也就是说15人退了10个人。“很多人都觉得钱没拿到,税反而先缴了,不愿意参加。”
  事实上,近年来人社部一直在努力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尹成基介绍,近几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进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和基金的保值增值,实行了市场化的管理。2012年,我国又进一步推进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实施,也就是说一些中小企业可以联合搞一个计划。
  但多数业内人士都将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因素归因于税收优惠的问题。据悉,我国目前企业年金中的企业缴费仅有5%的税优,且进入个人账户时还得缴税,个人缴费部分则必须缴税。
  “当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太高,多数中小企业和个人在社保缴完后已经没有能力再去缴企业年金。”一位大型养老险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没有大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就算未来还有大型央企、国企会加入,但依然覆盖不到中小企业,业务增量可能会放缓。
  而平安养老董事长助理杨群也撰文指出,在存量年金转制完成之后,整个行业将进入“渐进期”。

  分歧与争议
  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模式和优惠比例,这仍然是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的主要分歧。
  显然,税收部门、财政部门更关注当期的财税收入,因此一直难以在税优政策上让步。据专家介绍,在税优模式方面,企业年金主管部门认为,应该采取后端征税模式,而财税部门则主张采取前端征税模式。在税优比例方面,标准也不尽统一,导致目前实践中形成的格局是雇主缴费前端税优5%,即对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5%以内的部分进行免税,而职工个人缴费则没有任何税优。
  “在短期内完善企业年金的税优政策会减少财政的当期收入,但长期会降低国家的财务成本。”据杨群测算,目前财政每年事业单位退休金支出千亿,对基本养老的补贴逐年增加,去年已达2000亿,这两部分合计3000亿,未来还会进一步增加;对企业年金个人缴费实行税收,2011年全年增加的税收收入仅仅30多亿。“区区微薄的税收收入却使得一个新生年金市场处于"不上不下"之状态。”
  而且,在业内普遍看来,如果实行税延,则未来税优未必“损失”:由于企业年金的大力发展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财政从资本市场获得的税收可能将远远大于目前暂时的税收“损失”。
  除了部门间的分歧,企业年金从一出台其实也一直伴随争议企业年金是否可能演变成少数人的豪门盛宴?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庹国柱表示,企业年金最大的一个悖论,就在于建立企业年金本来是为了给基本养老保险建立补充,那么基本养老保险领取额最低的人最需要补充,但恰恰这个制度不是使最需要的人得到补充。“这个制度本来应该是雪中送炭,客观上实施下来,它却变成了给某些人锦上添花。”在他看来,这才是企业年金很长时间内一直做不大的主要原因。

  慧择提示:企业年金部分的责任人表示,企业年金不是增加当期收入,是延期收入,所以也不会导致当期收入分化,并且从国际经验看,企业年金也并未流入少数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