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续保百万医疗时,把医保身份改成了「无医保」!应该怎么选?

更新时间:2024-09-10 10:30

聊到百万医疗续保是按有医保还是无医保,大概十分钟前她还在表示有点纠结,十分钟后就已经买好了,改成了「无医保」续保。


对,我的执行力一向如此风风火火


现在也有很多读者朋友很关心该如何配置商业医疗险,才能避免医保控费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好一起讨论。


提醒:选择「无医保」身份投保医疗险,是因为觉得这样可以减少顾虑,并不意味这是唯一解或者最优解,这篇文章也并非劝大家都按无医保身份进行投/续保,而是分享这个选择背后的原因,捋清里面的思路,选择结果不是重点,如何推导出这个结果的过程才是。


先说说有医保和无医保身份投保医疗险有啥不同。


在投保医疗险时,通常会让我们勾选医保身份



这里的医保指的就是基本医疗保险,比如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这些都算。


在同样的条件下,选择【有医保】会比选【无医保】要便宜。


以35岁的人投保长相安百万医疗险基础责任为例


按【有医保】投保是320元/年

按【无医保】投保是701元/年


如果按【有医保】身份投保,但就诊时没先经过医保统筹报销的话,赔付比例会从100%下降至60%;


如果按【无医保】身份投保,就没有相关限制了,无论有没有用医保统筹先报销,报销比例都是100%。


讲白了,选择哪种医保身份投保,并不只取决于我们现在有没有医保,而是我们在后期使用时,会不会先用医保,以及如果不用,又能否接受报销比例是60%。


除了投保时要选择医保身份,大部分产品在续保时也可以重新选择,也就是说,每年续保时是能够更换的(具体看产品规定)





那为啥要改成无医保身份呢,这还要从医疗控费政策谈起。

国家从2015年左右就开始做医疗控费了,属于一项长期政策,也有很多人习惯把它叫做医保控费,因为国内医疗费用的主要支付方就是咱们的医保基金。

被大众熟知的控费措施与手段包括:控制药占比、医院医保费用限额拨付、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零加成、按病种付费等等。

而在这段时间最广受热议的就是:按病种付费(DRG/DIP支付)。

在这两种支付方式下,不论治疗过程使用了多少药物、耗材,都有提前设定的付费标准,也可以理解为「一口价」、「打包价」。

举个例子,比如甲市医保部门给「冠状动脉支架手术」这一病组的支付标准定为4万元(一般根据当地的平均治疗费用制定标准),那么甲市的医院每做一次该病组手术,无论实际成本是多少,医保部门都只会向医院支付4万元。

医院的实际成本若小于4万元,就会产生医保费用结余收入,于是盈利,反之,若成本高于4万,超支部分就由医院自己承担。

PS:这个过程患者是无感的,依然是按照政策范围内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进行的。

我们再看下具体是怎么结算的:

某DRG病例结算金额=权重*费率-出院结算时参保人员应支付费用-其他资金应支付费用

出院结算时参保人员应支付费用就是患者自费的费用;其他资金应支付费用是大病救助、医疗救助等承担的费用。

算出来的这个结算金额就是医院能够从医保部分那里获得的全部医疗费用。

院的盈亏结余=
DRG结算金额-病人住院成本

放这个公式不是让大家去学DRG结算费用是怎么算的,咱们也不用去学这个,这都是医院和医保部门对接的,只是想说明


自付费用也被列入了改革覆盖的范畴,同样受DRG的影响。

所以如果是走医保结算,自费项目金额过高也会影响医院的盈利,因此医院会想办法控制自费占比

对经济条件比较差,掏不出什么钱治病的家庭而言,这个政策的好处是大于弊端的,因为变相地把自付费用给「打下来」了。
但对于经济条件还不错,想追求点医疗品质的家庭,反而就是种「限制」了。

这种模式的初心是好的,想的是有了「天花板」的约束,医院会自动控费,自觉规范诊疗行为,实现诸多好处,比如:


降低病人的住院成本、提高床位的周转率、减少诱导性的医疗消费行为、医院使用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诊疗手段、打破医药行业中的价格歧视等等,从而达到医院、医保、病人三方共赢的效果。


不过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但很显然,现在还在探索进步阶段,于是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太好的反馈,比如:


为了减少住院日让患者提前出院或者分次住院、把住院患者引导到门诊拿药或者做检查、想用更好的自费药也不给用等等。


不是指责这项政策不好,医保本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所有的政策背后都是庞大的全局观点,我们也不能只关注某方面的不好而忽略其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也不是吐槽医院或者医生,超支后的亏损是得他们自己担的,凭什么要求人家又给你看病,又不赚钱呢。


就像之前说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有「阵痛」,但谁都不想这痛落自己身上。


所以要想摆脱限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住院不走医保结算,纯自费。


当然,现在也有不少人在讨论,说在DRG支付制度下,更应该考虑买中高端医疗。确实,这也是一种应对策略,但它和选择「无医保」身份买百万医疗险的逻辑不太一样。


中高端医疗保险,主要是为了让你能够不受限制地接受治疗,私立医院、特需部、VIP病房、国际部也能报销,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


哪怕没有DRG/DIP政策,那些追求高品质医疗服务的人还是会购买中高端医疗险,政策最多就是让他们更渴望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而选择「无医保」身份买百万医疗险,解决的还是基础问题,思考逻辑其实是这样的:


我需要百万医疗险—现在医保身份看病限制多—我不想因为医保身份而不能用自费药—如果医保限制太多,我宁愿自己掏钱,不走医保—我有足够的预算买「无医保」身份的百万医疗险,也愿意花这个钱,而且每年续保时都能切换医保身份,万一以后预算不足了,也能改回来,保障本身还在。


它为我提高了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但它依然还是标准医疗,不过现在我要的也只是先在标准医疗行为中拥有更多的相对自由。


如果说你追求的完全突破标准医疗的局限,那确实可以重点锁定【中高端医疗】,但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同时也要接受它的「弊端」,比如常见的不保证续保问题、核保核赔相对严格、保司突然调整福利责任等等。


不过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今天暂且不谈。


医保控费本身是个很深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今天也就是浅浅聊下,主要和大家汇报下为啥医疗险续费改了医保身份,有机会的话,下次再详聊。


最后,还是那句话送给大家: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也希望我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