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遭遇“购车退税”电话诈骗 车主将车管所、4S店、保险公司告上法庭

更新时间:2012-07-16 16:50
  【摘要】购车买车险是新车保养必修课。但是,近日一市民的新车买了才1个星期,用的还是临时牌照,就遭遇“购车退税”电话诈骗,银行卡中仅有的2300余元被骗子取走。
  “骗子怎会对我的个人信息掌握得如此清楚?究竟是哪个单位泄露了我的信息?”为此,在国外留学多年的陈某将掌握他买车信息的3家单位——车管所、4S店、保险公司告上了法庭。
  现实状况:信息泄露,司空见惯
  去年9月13日,陈某在新北区一家4S店买了一辆现代越野车,价格16万多元,19日上了临时牌照,提车回家。然而,两天后,陈某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车管所的,要核对他的车辆信息,随即详细报出了陈某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购车时间,还有正式牌照号码。紧接着对方就说,陈某的车子可以退税,并要陈某报出银行卡号。没有多加思索的陈某就按对方的要求报了卡号……当晚6点多,陈某发现卡上仅有的2300多元被人取走,立即向新丰街派出所报了案。
  事实上,陈某的遭遇并不鲜见。本报就多次报道了市民买车时掉入“购车退税”陷阱的案例。不仅如此,个人信息泄露也在很多领域普遍存在。有网友近日就发帖抱怨:买了一套新房,就被全常州的装修公司“问候”了。不过抱怨归抱怨,一些被害人除了报警外,很少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陈某又为何非要闹上法庭不可呢?
  当事者说:我为何要打官司?
  陈某在加拿大留学多年,被骗时回国只有5个月左右。“对方能够一一报出我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购车时间、车牌号,我怎会怀疑他是骗子呢?”陈某告诉我们,“在国外,银行或一些单位通过电话向顾客核对信息是常有的事,所以当时接到电话并未感到意外。”陈某说,国外对客户个人信息的保密非常严格,不可能出现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之事。
  “在国内期间,我没买过房,没住过宾馆,个人信息只会通过买车的途径泄露出去。”他说,骗子报出的车牌号码是2011年9月16日选定的,被骗时车子挂的还是临时牌照,正式牌照还在车管所呢,所以他认为除了这3家单位,不会有其他人知道自己的车牌号。此外,还有一个细节更能说明个人信息通过购车途径泄露的可能性很大:骗子打的是他的手机号码,报出的身份证号则是他女朋友的,而陈某买车时的车辆信息登记,所用的确实是女友的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则填了自己的。
  “在国外生活多年,我养成了凡事都以法律解决的习惯。”陈某一语破的。
  法律界人士:常州首例,举证难度大
  在法院,陈某提出了3点要求:判令3家单位采取严格保密措施,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向他赔礼道歉;3家单位承担侵权连带赔偿责任。之后,法院经多次调解,双方都未能达成和解。近日,天宁法院立案庭已正式立案。
  据悉,因个人信息泄露把3家单位告上法庭,这在常州还是首次。天宁法院立案庭的一位法官表示,“公民依法维权,法院肯定支持,目前案件已送到民事法庭,择日将开庭审理。”
  陈某的代理人张某表示,“购车退税”等电话诈骗已不是新闻,屡禁不止,给不少人带来经济损失,“但是这一案件与一般电话诈骗对象不同的是,陈某长期在国外居住,刚回国不久,在国内的生活轨迹比较单一,骗子获取他个人信息的渠道比较集中。”张某认为,不管官司输赢,该起诉讼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能够起到警示作用,希望引起各方重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
  对此,一位法律界人士也表示,4S店、车管所、保险公司3家单位,对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都有保密义务,如果泄露出去造成损失,需要承担相关责任,不过目前陈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举证难。
  慧择提示:购车客户信息泄露,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如果人人都能像陈某一样用于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相信此类现象将会大为减少。不管官司输赢,该起诉讼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能够起到警示作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