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欠银行3万,它要我还40万

更新时间:2023-11-24 14:25
周末看到个八卦:

有人多年前欠了银行3万,现在银行让他还40万。

2008年,事主办了两张信用卡,分别欠了8千和2.3万元,他没还钱,直接出国了。 

2013年,回国后也没去还钱,换了手机、住处和工作单位。 

2015年,银行起诉,判他偿还2.3万本金,并开始计算利息和滞纳金。 

2019年,事主查征信,发现自己欠了20多万,找银行要说法,并以利息计算方式存疑为由拒绝还款。 

2023年,欠款已经累积到40多万。


欠3万却要还40万,乍一听简直不可思议。

但我粗略算了一下,发现40万还挺合理的。

在2015年的法院判决中提到欠款2.3万,开始计算利息和滞纳金。

信用卡欠款利率为每天万分之五,也就是年化18%,复利计息。

一般滞纳金的比例也是每天万分之五,两项叠加年化复利36%。


年化复利36%是什么概念?

经济学中有个72法则。

也就是说,一项投资翻倍的时间,等于72/年化投资收益率。

年利率4%,18年翻倍;

年利率10%,7.2年翻倍;

年利率36%,2年翻倍。


也就是说事主的信用卡欠款,每两年就会翻一倍。

2015年2.3万,到2023年已经翻了16倍了,差不多就是40万。

不过我觉得,事情发酵到现在的地步,最后应该不用还这么多钱。

银行大概率会和他协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金额,本金加上一定的利息。


同样是这2.3万的欠款,如果单利计息从2015年到现在能变成多少?

我算了下,大概只有不到9万,相当于复利模式下的三分之一。

复利的威力,确实巨大,堪比原子弹。

目前我们的大部分欠款,各种呗呀条呀,都是复利计息。

但几乎所有的投资,都是单利计息。

唯一的自动复利的产品,就只有储蓄险。

目前主流的储蓄险,年化复利在3%以上。

根据前面提到的“72法则”,24年1万变2万,48年变4万。


可以手动复利的产品有每年分红的股票,每年给利息的电子式国债。



说回小伙子欠钱没还这事,有一点我其实不太理解:

三万块,搁在十年前,算是一笔巨款了,怎么能忘记呢?

而且2019年得知欠款变成20万后,也不做任何处理?

正常来说,办理信用卡时都会留一个或者两个紧急联系人。

就算银行500次联系不到本人,也总该联系到他的紧急联系人。

三个人同时“失联”,这种概率,我只能说非常低。


同理,我们购买保险时,也需要填写一个紧急联系人。

很多人出于隐私考虑,不愿意留这个联系方式。

但为了咱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好如实填写。

以防真有特别情况,保险公司想给你钱都找不到人。

保险行业,每年都有很多“睡眠保单”。

这些保单,保险公司正常应该给用户一些钱,可能是年金,也可能是满期金或者理赔款。

但是现在保险公司找不到人,就变成了睡眠保单。

今年,监管要求保险公司核查这些睡眠保单,主动给保户送钱。


以后在金融机构办业务,紧急联系人一定要认真对待。


ps:
早些年,有一些在国外生活或学习的人,回国前会突击消费,刷爆所有信用卡。

然后回国,这辈子再也不去那个国家了。

我们的征信系统,只收集国内金融机构的数据,国外机构的欠款数据不影响征信。

所以这些国外的欠款,并不影响他们在国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