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新华旧将云集天安人寿 凭趸交型分红险强势上位

更新时间:2012-06-21 17:42
  【摘要】“我们这个团队接手天安人寿以后,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我们也希望带领天安人寿尽快闯出一条路来。”说这话的是天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郭自光,原新华保险资源管理中心主任。
  6月18,由《证券日报》主办,天安人寿承办,资本证券网协办的”突围之剑——金融IT变革论坛”在京举行。
  郭自光在发表演讲时说:“我们也在思考如何使这个团队拥有在竞争中突围的强大的武器。”而日前天安推出的T-PAD平台正是这样一把突围之剑。
  趸交保费6.72亿元占比91%
  天安人寿的前身是由美国恒康人寿和中国天安保险合资组建的恒康天安人寿,成立于2000年11月;后因外资撤出,2009年中国保监会批准其改制为中资公司,同时更名为“天安人寿”。在合资时,天安人寿只在上海开展业务,改中资后才开始分支机构扩张。
  2011年5月6日,新华人寿多名旧将云集天安人寿。保监会一口气批复了天安人寿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合规负责人等任职资格,其中除董事长兼总经理范小清来自天安保险,其余均是新华保险旧部。
  郭自光,原任新华保险资源管理中心主任;原新华保险行政管理中心主任方方担任天安人寿副总经理,负责信息技术、法律合规、审计以及行政办公室等工作;原新华保险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张连庆负责品牌企划、机构管理同时兼任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原新华人寿运营管理中心副主任毕闯负责运营管理、客户服务;原新华人寿海南分公司总经理朱旭华负责销售。此外,天安人寿的产品研发、人力资源、财务、运营、战略管理部门都有来自新华的人士挑大梁。
  据郭自光介绍,之前,天安人寿只在上海做业务,没有在任何其他省份开设分支机构,一年就2亿-3亿元的保费。截至目前,天安人寿已经在河南、山东、河北设了分支机构,注册地也已迁到北京。
  业绩果然不俗。2011年度,天安人寿累计实现保费收入7.35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高居寿险同业前列。
  今年前4个月天安人寿保费收入5.34亿元,位居寿险公司行列第二十五名。从今年以来的单月保费收入数据来看,今年1至4月份保费收入分别是1.54亿元、1.75亿元、1、30亿元、0.74亿元,环比增速有所下滑,但其在中资寿险公司中的排名一直保持不变。
  郭自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天安人寿计划在两三年之内尽快进入到前十名左右,其中银代渠道和团险渠道是他们的发力点,个险渠道则寻求稳步发展。从第二十五名,两三年内进入前十,在竞争激烈的寿险市场,压力不可谓不大。
  从其去年的年报来看,其7.35亿元的保费收入中,有6.97亿元来自于分红险,占比近93%;趸交保费6.72亿元,占比91%。
  T-PAD投保服务微创新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次天安人寿新团队意欲在竞争中突围的利器是天安人寿开发的基于保险服务全流程的无线技术平台——T—PAD。简单的说,它可以称作是移动的保险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客户可以通过3G技术,完成所有的保险购买过程,同时具备了产品介绍,要约申请,保险合同即时完成,保险费转账结算,业务人员管理,所有交易的验证和查询,还可以全方位的对客户的交易进行保护。
  郭自光说:“我们这个团队接手天安人寿时候,公司管理系统非常落后,满足不了管理需求,财务系统只能支撑一个地方的财务运作,难以满足业务拓展的需要,急需技术上的支撑。”一度,天安人寿新上任的高管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签字,连几十块钱的招待费都要报由总经理签字。
  郭上任后,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实际上是将整个管理系统进行了梳理。他认为,业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管理,只有通过对全面、真实、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够做出科学的决策。
  郭自光认为,国内寿险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期,监管形势异常严格,全行业努力转型,寿险市场出现了首次大幅下滑。同时,寿险行业形象差强人意。全行业的战略出路在于回归寿险本源,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和优化客户服务。现在保险公司再花大力气培养销售团队已已经不合时宜了,保险公司必须精准寻找客户、培育客户。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产品,提供服务,改善客户体验。
  【慧择提示】据了解,截至2012年6月,天安人寿已成功与中国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六家银行签署总对总全面业务合作协议。而分红险产品一直是银保渠道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