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浅谈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动机差异

更新时间:2012-03-21 17:13
  【摘要】2011年,似乎是老百姓的理财开心年。虽然通胀高企,但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大家对抗通胀的主要手段,特别是中资银行大量发行一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流动性好,且收益不低,同时这类产品起点不高,通常为5万元,成为老百姓最贴切的现金管理工具。那么中外资行发行银行理财产品的动机有哪些差异呢?
  投资分红保险划算么?重疾分红险,投资保障两不误。
  产品发行情况相差甚远
  监管措施一出,银行理财市场的超短期产品发行量应声而落。普益财富数据监测显示,2011年10月,1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发行量环比减少233款,该期限产品占月度总发行数的比重也由之前最高的40%下降到26%,11月超短期产品下滑趋势仍在继续蔓延。
  无疑,受这次监管影响最大的是中资银行。在所有超短期产品中,中资银行的发行数占据99%。同时中资银行发行的产品中超短期产品占比达34%,而外资银行这一比例仅为3%。可以看出,中资银行的理财业务受到了较大冲击。
  洋和尚更会念经?
  严厉的监管措施直接导致中资银行超短期产品发行数骤降,而外资银行基本不受影响。从这一市场现象出发,可以分析中外资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的差别。
  中资银行多"另有目的"
  如中资银行2004年推出理财业务,主要是为了应对外资行的冲击,留住客户;在2008~2009年,发展理财业务主要是为了转移自身表内信贷资产,为贷款挪腾出额度。2011年主要是为了保住存款,应对存贷比考核过关。虽然从效果上看,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总体上比较稳健,为客户的资产增值保值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其发行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配合传统存贷业务的开展,如此的发展过程受到监管较多,产品系列上缺乏连续性,难以达到为客户长期管理资产的目的。
  外资银行传承"信托"理念
  外资行更好地贯彻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理念。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作为独立的业务,较少地考虑理财业务对其他业务的影响。故受到监管约束较少,产品线变动较少。
  在产品设计中,外资银行基本以结构性产品和QDII产品为主打,多样的挂钩标的、收益结构和基金投向丰富了理财产品的种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像中资银行理财产品那样同质化的现象。
  在理财服务方面,外资银行更加注重对财富管理的长远规划,而不是单纯地销售理财产品。例如恒生银行倡导"关心、贴心、良心"理财业务待客之道,在对客户的资产背景、财务需求、风险偏好、投资经验等方面的背景资料进行了多层次深入分析后,结合不同生命周期的理财视角,由专业的投资顾问团队与专属的客户经理、专享的产品研发团队一起,共同为客户制定、实施值得信赖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并在落实执行过程中持续地定期进行监视。又如渣打银行在理财服务中,推出的财富管理系统,包含理财规划,投资组合构建以及财富保障建议等组合。另外,汇丰银行也是针对各个年龄段的理财客户群体,提出不同的理财方案。与中资银行以短信、电话、互联网宣传为主的理财服务相比,这些外资银行的综合理财服务显然更能贴合投资者的长远理财规划的需求。
  在理财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外资银行更加注重通过品牌建设来树立自身的市场形象,并以此宣传自己的理财服务理念和产品。如花旗的睿智理财、恒生的优越理财等对投资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中资银行在理财品牌建设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较成熟的、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品牌较少,除"金葵花"、"得利宝"、"利添利"这些具有相当口碑的中资理财品牌,大多数中资行都还处于依靠自身广泛的实体营业网点来推介理财产品的阶段。
  期盼理财业务的实质回归
  银行应当从理财业务的"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实质出发,利用银行自身的专业优势,真正为投资者做好全面的财富规划,引导投资者适时将理财资金投向具有真实投资价值的领域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而不是单纯的依靠发行理财产品为银行传统存贷业务铺路搭桥。随着超短期产品逐渐淡出银行理财市场,在接受理财业务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长期资产的配置以及理财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这也正是中资银行理财业务进入规范和精耕细琢的动力。
  慧择提示:业界专家提醒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要对该理财产品的投向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对其走势要有自己的判断,尽量避免听信银行理财经理的劝说后盲目投资。
产品名称:幸福祥鸿重疾保障计划(分红型)
推荐指数:
1、保障至88周岁,生死两全,可作为养老金
2、高额返还,满期多倍返还
3、每年可领取红利,积极抵御通货膨胀
4、保障40种重大疾病,按保额100%给付保险金